第三卷 帝國之路 第422章 抗災(1 / 2)

崇禎六年五月下旬,宋應升還在自己的書房處理公事時,外麵突然就刮起了大風來,他抬頭撇了一眼屋子裏的座鍾,此時不過才晚上八點而已。

宋應升隨即起身吩咐了外麵伺候的仆役,令其檢查下整座公署的門窗是否關好,隨即又坐下重新批改起了公文來。

然而沒過一刻鍾,屋外的大風不僅沒有隨著雨水下來而漸漸停止,反而愈演愈烈了起來。宋應升放下了公文,走到窗邊注視著屋外黝黑的庭院,終於開始有些擔憂了起來。

江南素來是中國經濟、文化最為發達的地方,但這幾十年來卻也是災害不斷。比如去年江南地區就有10多個縣受到了旱災的影響,鬆江府幾乎全境都受到了影響。雖然憑借著前幾年的水利工程保住了人畜的日常飲水和一部分田地的澆灌,但是河水的枯竭令河流眾多的鬆江府第一次出現了,大部分河流無法行舟的現象。

如果不是因為有著滬寧鐵路的開通,使得上海和南京、蘇州之間的運輸始終保持著暢通,讓上海港的貿易並沒有受到多少影響,保證了鬆江府最大的一塊收入,才沒有讓受旱災影響的大部分鬆江百姓失去活路,順便還讓上海市獲得了不少外來的勞動力,很難說去年的旱災對這些地區的百姓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當然,去年的旱災雖然造成了對江南地區的災害,但是對於上海市來說無疑是利大於弊的。旱災除了令上海市獲得了大量的廉價勞動力,用於新市區的建設之外。也令江南保守的士紳百姓開始轉變對於鐵路建設和對外貿易的態度。

滬寧鐵路的建設過程中一直存在著很多爭議,有人覺得修建鐵路破壞了本地的風水,有人則反感鐵路占據了自家的田地。不過在去年的旱災中,鐵路令沿線地區的居民獲得了額外收益,維持了他們在災荒之年的生計,一時之間對於鐵路和對外貿易的讚頌,就成為了江南百姓的最新觀感。

而從泰國及柬埔寨地區運來的大米,更是穩定了鬆江府的物價,令的去年最高時的米價也沒有超過1.2元每公石,這也成功瓦解了本地米商對暹羅米的抵製。

不過即便這場旱災帶給了上海市不少好處,宋應升也沒有因此感激上天。他很清楚,在遠離上海和鐵路的地方,那些受災百姓依然在遭受著災荒之年帶來的各種苦難,否則上海的街頭就不會多了那麼多乞丐和流浪兒。

今晚的這場大風雨,令他感到十分的不安,畢竟那些從外地逃荒而來的人員,現在大多住在沿江的低矮草棚內。如果風雨過大,他很擔心會出現大規模的人口傷亡事件。聽到院子裏樹枝被大風刮落地的聲音,宋應升終於站不住了。

他匆匆走出房門,叫來了長隨吩咐道:“把市政廳下屬的各處主官都叫來會議室,另外去準備雨披、雨靴還有馬燈…”

雖說崇禎登基之後一直在推動官員製度的全麵改革,試圖把官員的辦公時間和私人的生活進行分割,以建立更加職業化的官僚體係。不過這種改革並不是那麼一蹴而就的,即便是上海市這種新興的城市單位,城市的政治中心市政廳雖然分離出了辦公場所和官員宿舍兩個獨立的單位。

但是這些官員宿舍也是按照著舊有官衙的修建習慣,就和市政廳隻有一牆之隔而已。因此宋應升一聲令下之後,住在隔壁的市政廳各部門長官就匆匆跑了過來。

由於煤油及煤油燈的快速發展,使得上海這個繁華之地極大的推遲了晚間入睡的時間。除了少數外出的官員之外,大部分官員此時都沒有睡下,因此他們能夠極快的跑來參加會議,隻不過大多數人都感覺莫名其妙,不知道宋應升在這樣大的風雨夜叫他們來做什麼。

不過等到他們聽完了宋應升的命令,聽著外麵狂風暴雨的呼嘯聲,一幹官員不由都開始尋找著借口,想要讓宋應升打消這麼荒唐的命令。

心直口快的官員便直接說道:“大人,如今外麵大風大雨,又難以看見道路。叫我們去巡視四下,將那些草棚裏的百姓轉移出來,下官擔心,這百姓還沒轉移出來,我們這些人該掉落江中喂王八了…”

委婉一些的官員則勸說道:“大人,上海縣城內還好,最多不過幾千乞丐、流浪漢,城隍廟及城內其他寺廟征用之後還勉強夠安置。

但是在縣城之外,現在常住人口已經超過五萬,其中近一半都是住在草棚之內,我們就算是將他們遷移出來,也沒地方可以安置啊。難不成讓他們在露天淋雨嗎?下官以為是不是緩一緩,等到天亮再做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