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帝國之路 第455章 變化(1 / 2)

正月裏的喧囂很快就遠去了,可是春播的時節也未到,於是鄉村裏依然是一副無所事事的狀態。大多數鄉人還是每日睡到日上三竿,接著再慢悠悠的起床吃上一碗麵糊或是紅薯湯,然後男子丟下碗筷走去村頭的曬穀場,邊曬太陽邊和村民聊天。

至於女子則要洗漱一番之後,才帶著針線活和孩子出門。同樣是來到曬穀場的一邊,和村子裏的婦人們圍坐在一起聊天幹活,至於孩子們則開始放飛自我,在附近跑來跑去玩著遊戲,偶然有一兩個調皮的,非要跑去泥地裏髒了衣服,自然免不了一頓好打。

這種悠閑而懶散的田園生活,也許就是老子所言的:“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狀態了。當然老子是不在乎,這些鄉人為了節約糧食,一天隻吃兩頓稀飯,盡量減少運動的無奈之舉的。

不過在這些鄉人眼中,如此物資匱乏的日子,已經算是難得的景氣年份了。往年,這個時節的稀飯中就該放野菜了,再過一月到了青黃不接的時候,更是除了家中的主勞力之外,其他家庭成員都要不時的餓肚子了。

而今年他們的米缸中還有著超出預期的米麵,足夠全家人撐過青黃不接的月份,這就已經是讓他們感到滿意和感激的生活了。當然,村中也有一些人家,因為有家人在城內做工,在這樣的時節還能吃上幹飯,日子看起來比旁人更為紅火,惹來了不少村民的嫉妒和羨慕,卻也有老人對此不以為然。

老人們認為:莊稼人不伺候土地反而跑去城內做工,終究不是長久之策。既然投生在了莊戶人家,就該老老實實的幹著莊戶人的事,好高騖遠的跑去城內做工,年輕時看起來還不錯,到了年紀大了又該怎麼辦呢。

雖然每個村子都有這麼一群反對年輕人外出的老人,但是總會有那麼幾個不認命的年輕人非要跑去看看外麵的世界。現在畢竟不是以前了,那時村子裏的人常年和外人沒什麼往來,隻要老人稍微恐嚇一下,自然也就束縛住了那些對外界一無所知的年輕人。

可是隨著農會的進村,村、鄉、鎮三級地方管理體係的建立,各種自助公社和生產隊的成立,使得村民們對於外界的了解開始慢慢增多。河北地區義務兵役法的全麵實施,又給了這些年輕人離開村子的最初機會。

一旦有一個年輕人離開了村子,那麼很快就有第二個、第三個、第…個。亙古以來,除了兵亂和逃荒外,幾乎毫無流動的鄉村人口,隨著崇禎登基以來的工業化運動,出現了極為明顯的流動狀況。特別是隨著環繞京畿地區的鐵路網建成之後,順著鐵路前往京城進行小買賣的小商販開始變的尋常了起來。

這些小商販不僅給鐵路帶來了大量客流,還為京城提供了數量繁多的新鮮蔬菜和其他食物。而他們帶回鄉村的那些見識,則成為了擊垮鄉村守舊秩序的有利武器。不少年輕人就是懷抱著,這些小商販們為他們描述的繁華都市,才擊破了一切阻礙跑去城市,想要在這裏尋找到自己的夢想和人生目標。

相比起鄉村的悠閑生活,城市的節奏顯然要快速的多。元宵剛過,城中的工坊已經迫不及待的開門上工了。這兩年來朝廷對工業作坊上的投入,和在海外開拓出來的新市場,使得京畿一帶的工坊始終處在高景氣的狀態。

不管是生產皮革、家具、各類鐵器、水泥,還是生產棉布、瓷器、玻璃器及各類食品罐頭,京畿市場上的每一件商品都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態。工坊主們不是在擴大工坊,就是找地方新建工坊。

北上京城的文人士紳經過位於天津河道附近的工坊區,聽著那些工坊內傳來的永無止歇的機器聲,也不由嘲諷道:“…這哪是機器在作響,分明是某些錢袋子裏的錢在生兒子。”

被譏諷的工坊主們並不因此而憤怒,反而覺得這些文人形容的很是形象。不管被人喜歡也好,還是被人厭惡也好,北方各河道附近的工坊都在快速的增加。這種利用水力的工坊增加速度,已經引起了工坊主和河道附近鄉村爭奪水源的矛盾。使得地方官員們開始限製工坊的建造,這也使得工坊主們開始希望能夠尋找到一種方便、穩定且容易獲得的動力,以取代現在不可靠的風力和水力。

對於在工坊上工的工人來說,高景氣帶來的好處就是,他們的工資、福利和勞動時間都獲得了一定的保證。北方各工坊將近30-40%的商品銷售於海外、塞外,也就意味著這部分商品能夠從海外、塞外交換來更多的資源,這些資源即便是小小的分給工人一份,也足夠讓這些工人的生活迅速的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