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帝國之路 第617章 內閣的對策(1 / 3)

呂宋糧食的運到,使得原本陷入恐慌的河北、山東等地百姓總算是安定了下來。但是河北、山東地區的災情並不算嚴重,今年旱情的中心在於河南,作為中國最早開發的中原地區,河南的原生態是破壞的最為利害的一個區域。

雖然這一地區一直是中國農耕最為發達的區域,但是其水分蒸發量也是其他地區難以比擬的。因此河南人常說:“五日不雨小旱,十日不雨大旱。”

崇禎十二年春,一場波及河南全省的大旱就這麼不期而至了。除了秦嶺和淮河流域,河南其他地區幾乎無一幸免的遭遇了這場百年一遇的大旱,而陝西、山西、山東臨近河南的地方也同樣遭遇了這場大旱。

北方今年的旱情規模之廣,程度之深,是萬曆以來少見的。朝廷和地方官員即便之前已經建立了一整套防災賑濟的措施,也在這種自然的偉力麵前一時束手無策了起來。

此前兩年雖然也有北旱南澇的局麵,但是旱情主要還在黃河以北的陝西、山西地麵,這一地區的人口在過去幾年不是餓死便是遷移出去,因此朝廷撥運糧食賑災的難度其實並不算大。

但是今年旱情卻波及了整個河南,這裏雖然臨近南方產糧區,調撥糧食的運輸難度應該說是降低了。但河南本就是北方的產糧大省,也是人口大省。河南人口幾乎等於陝西和山西人口的總和,約為大明總人口的十二分之一左右,想要對整個河南進行賑濟,最起碼也不少於3000萬石糧食。

根據戶部侍郎畢自嚴的計算,想要賑濟河南等地的災民,朝廷起碼要撥款2500萬元,這雖然是一個天文數字,河南一省上交的稅銀,去年也不過才150萬元不到,但是以今日大明的財政狀況,戶部並不是拚湊不出這筆賑災款出來。

但是朝廷有這筆錢,不代表能夠購買到3000萬石糧食出來。經過十年的改革,大明消滅了不少舊衙門,也增加了更多新衙門,統計局、物價局、交通運輸部門等等。這些新衙門的成立可不是為了迎合皇帝的趣味,而是確確實實的在發揮著自己的作用的。

哪怕那些最頑固的守舊派官員,到了今日也不得不承認,這些新衙門並不是皇帝用來安置逢迎自己的小人的供奉局,而是為皇帝和內閣執政更好的了解整個國家運轉狀況的,溝通上下情況的必要衙門。

讓戶部拚湊出2500萬元賑災款這一點並不難,難題在於朝廷拿出了這筆款子能不能購買到必要的物資賑災。如果隻是把這筆款子就這麼丟進市場,那麼除了推高糧價之外,並不能達到朝廷賑災的目的。

哪怕是錢謙益這個不通經濟的文壇領袖,在當了六年首輔之後,此時也大致明白了貨幣和物價之間的關係是不斷在變化的。如果市場上沒有足夠的物資,大規模的投入貨幣,隻能推高市場上的物資價格,從而搞亂了整個市場的經濟運行。

也就是說,這2500萬元投入市場,不僅不能賑濟到災民,還有可能引發金融上的問題。畢竟現在大明的流通貨幣是以紙幣為主,紙幣本身並無什麼價值,唯一有價值的是紙幣上承載的朝廷信用,一旦百姓失去了對於紙幣的信賴,銀行就要麵對擠兌風潮。

戶部官員自然是不肯讓紙幣失去信用的,畢竟現在大明財政的運行良好,正是建築在紙幣的信用之上的。一旦讓大明經濟重新回到過去的金銀銅三貨時代,那麼朝廷投資的諸多工程項目就等於是失去了資金供給,畢竟朝廷手中可沒有這麼多硬通貨,那樣的狀況就會變得更糟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