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帝國之路 第674章 營口二(1 / 2)

營口這座港口城市是建於遼河南岸的潮溝上的,所謂的潮溝就是指遼河衝下的泥沙形成的入海口新造地,因為沉澱不完全,還保留了許多河水出海的通道。當潮水漲潮時,這些河溝被潮水淹沒,所以被當地人叫做潮溝。

對於營口這座城市來說,這些潮溝不僅是天然的運河通道,也是城市的下水通道。在對這些潮溝修整聯通之後,就形成了一個貫通全城的水上運河網絡。不過也因為城內運河的四通八達,所以營口城市的外牆並不是常見的正方形,而是一個半開放的多邊形。麵向內陸的一方有城牆,而麵向大海的一側隻是倉庫、商鋪連接起來的一條街道,把內城和碼頭分隔了出來。

這條街道的南側有一條同碼頭平行的河溝,這條河溝的東西兩側各有一條木橋用於通行。一旦發生了戰爭,河溝就成為了天然的壕溝,而守軍隻要封鎖住這兩條木橋就能阻止海上敵軍衝入內城。

當然,明人這麼設計的時候,針對的可不是海上大軍的進攻,而是防備的海盜襲擊。不過封閉的渤海灣內有沒有海盜,還真是一個問題。至於麵向內陸的城牆建設,在滿人接手這座城市之後就停了下來。

和明人設計麵向大海的防禦思想一致,滿人同樣不認為這座城市麵向內陸部分的防禦要建設的多麼完備,畢竟營口麵向的內陸就是滿清的後方。於是營口這座城市也就成為了這個時代難得的開放性城市。

麵向內陸一方的城牆極為低矮,看起來就是一個座修了一半的城牆,按照明國的新度量衡,也就在2.3-2.5米之間。麵向大海一側,則幹脆以一整條排屋當做了城牆。

因此當明軍炮擊了碼頭東西兩側的崗樓,把駐紮在崗樓中的清軍擊殺或趕跑之後,整座碼頭就再也沒有了抵抗力量。而就在明軍運輸船上前靠向碼頭登陸時,營口城內已經亂成了一片。

營口這座城市的管理,其實和滿清大多數城市不同,反倒是和大明的幾座海港城市的管理比較類似。當初這座城市在明人手中時,采取了市政廳加商會自治的管理模式。滿人收回了這座城市的管理權之後,為了這座城市的稅收能夠繼續保持增長,隻是在城中增加了一個守備府監督稅收征收和城市治安,對於其他明人製定的城市管理機構並沒有進行變動,很是老實的一概照舊沿用。

應該來說,這個時候的滿人雖然開始慢慢墮落腐化了,但整個民族卻依舊在上升勢頭中,因此滿人官吏還是能夠接受一些開明而有效的觀念的。當他們見識到明人采用市政廳和商會自治能夠把城市管理的很好,還能夠有效的繳納稅收時,也沒有非要按照自己的規矩來改變這座城市,而是選擇了沿用明人管理的老辦法。

這樣做的結果就是,雖然滿人收走了這座城市的所有權,但是管理這座城市的權力依舊還在本城的商會手中。而作為基本壟斷了本城貿易的四海貿易公司,自然也就成為了這座城市真正的主人。

雖然沈陽之前發下了命令,要求營口守備扣押四海貿易公司的職員和商鋪、倉庫,但事實上營口守備隻是派出了一隊兵丁在四海貿易公司營口駐地前站崗放哨而已。和沈陽的滿人不同,營口守備德山倒是很明白一件事,這座城市一旦失去了明商就等於是一座廢城了。

畢竟營口地方都是沼澤和鹽堿地,即不利屯田也不利放牧,生活在這裏的滿人和漢人都是靠著貿易吃飯的。過去數年裏,大家都仰仗著營口這座碼頭過上了比沈陽人還要舒服的日子,現在因為範永鬥搞出來的破事,卻要斷了營口人的生計,自然也就難以獲得本地人的認同了。

而作為明人控製的貿易港口,四海貿易公司把營口當做了自己的私產,自然也不允許營口的商人去參與沈陽股票交易所的投機活動,以防止擾亂了營口的經濟活動。

因此在沈陽人哭天搶地的時候,營口人的損失主要還在大清元貶值這一塊,不過營口畢竟是一座貿易城市,大多數商人不會囤積紙幣,隻會囤積物資,因此他們的損失倒也沒這麼慘重。隻有幾位偷偷參與了股票市場投機的商號,算是倒了血黴了。

四海貿易公司在營口的分公司就在營口城中心鍾鼓樓西北處,是一座三進三出的大四合院。營口商會的議事廳就在前院的西跨院內,營口市政廳就在這座大院的東側,而營口守備府在它的西側。守備府的前院和營口商會議事廳的跨院剛好就隔了一堵牆,為了方便守備過來議事,這裏還開了一道小門。

當守備德山聽到碼頭處傳來了炮擊的聲音,又從部下那裏得知明軍從海上而來時,他第一反應不是派人向城外求援,而是趕緊從前院小門衝去隔壁的營口商會議事廳,一把抓起了正和眾人議事的商會會長趙安明就想跑路,口中還大聲嚷嚷道:“老趙不好了,明軍打過來了,咱們得趕緊出城去軍營避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