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帝國之路 第751章 芸芸眾生相十三(1 / 2)

自從1632年日本戰敗於東協聯軍被迫開放國門之後,原本就被日本上層人士所重視的漢學,現在更是成為了日本上下各階層所努力學習的顯學。

上至朝廷公卿大名,下至武士商人,都把對於漢字的學習視為了教育中最重要的部分。公卿大名學習漢字漢詩,想要借此同明國的官員拉近關係,從而獲得對方對於自己的支持。而武士商人們學習漢字,既是為了出仕和貿易而考慮,更有人是希望能夠從大明這裏學習到富國強兵之道,從而恢複日本的獨立地位。

和滿人喜歡拿三國演義作為文化教育和軍事教育課本不同,日本漢學家們則對水滸傳讚不絕口,這些漢學家們認為水滸傳使用的口語極貼近大明市井之言,隻要能夠把水滸傳真正讀懂了,那麼同大明人之間的交流就不會出現任何問題。而想要學習大明的富國強兵之道,正確而有效的交流顯然是第一步。

當然,通讀水滸傳雖然讓這些日本人以最快的速度融入了大明的市井文化,但也給他們留下了一些後遺症,比如動不動給自己或別人起綽號,把兄弟義氣上升到了和對主君忠誠不相上下的地位,最後便是對於體製的反叛情緒。

在過去的日本,也就是剛剛結束戰國時代的日本社會,忠誠於主君乃是武士唯一的美德,哪怕自家的主君再怎麼無能昏聵,背叛的主君的武士都會被視為敗類。這也是為什麼,會津藩崛主水一族背棄主君加藤明成時,江戶幕府會漠視加藤明成違反幕府法度,出兵緝捕崛主水一族。因為在江戶幕府眼中,崛主水一族背棄主君的罪過實在是更大一些。

市民權力更大一些的大阪幕府卻選擇了庇護崛主水一族的女眷,正是因為大阪市民階層深受大明市井文化的影響,已經不再把武士忠誠於主君當做唯一的美德,而是把維護天理正義看做了比忠誠於主君更為重要的美德。

隨著時間的延續,日本上下都意識到了外國人在日本的特權正危害著這個國家的未來,謀求恢複日本政治、經濟獨立的呼聲,正日漸成為社會主流的共識。

但是隨著外來文化,特別是中國文化的不斷傳入,日本上下階層之間的分歧也變得越來越大。上層武士和大名試圖趕走外國人後徹底的閉關鎖國,恢複過去井然有序的封建等級社會,讓底層民眾繼續給養自己。

而中、下層的武士和商人們則希望在恢複了日本政治、經濟上的獨立之後,學習中國向外拓展領土,從而令日本成為一個開化而文明的國家。

這兩種思潮的對抗,正漸漸形成了閉關鎖國和尊王攘夷這兩大救國理念。日本的藩閥政治,加上江戶、大阪幕府的對立,使得閉關鎖國成為了許多大名的共識,尊王攘夷的支持者也頗受官方的打壓。

但是在大阪地區和派往大明的日本留學生中,尊王攘夷的支持者卻是大多數。雖然在各藩大名的訓斥和打壓下,留學大明的武士們選擇了隱藏自己的政治主張,並進行隱秘結社來對抗大名們對於尊王攘夷派的打壓,但日本留學生中的尊王攘夷派還是損失了相當一部分力量。

蒲生直柔此次代表熊本藩尊王攘夷派參加在北京召開的各藩尊王攘夷派同誌大會,也是抱有著相當大的期望的。他原本以為,在各藩大名的壓迫之下,各藩的尊王攘夷派同誌總該放下過去的藩閥成見,一起商議出一個團結各藩同誌們的救國章程出來。

但是會議召開不久之後,他就發覺自己還是太過樂觀了。薩摩藩和長洲藩的代表互相爭奪著領袖的位置,其他小藩的代表則試圖抱團抵製幾個大藩代表的獨斷專行。

哪怕是對尊王攘夷這個政治理念的解釋,也有著眾多分歧。有些人認為應當徹底打到藩閥政治,取消大阪、江戶兩大幕府,由天皇親自出麵主持大局,方可動員起日本上下共同對抗外國人在日本的政治和經濟入侵。

不過這些人卻把實現這一政治理念的希望放在了大明身上,他們認為大明是一個帝製國家,所以當日本恢複天皇主政的體製之後,便能夠獲得同為帝製國家的大明的同情,從而支持日本恢複獨立地位。

其他人認為這些人和水中撈月的猴子想法類似,這種毫不實際的主張根本沒有討論的必要,畢竟大明現在還在大阪派駐著一位總督,怎麼可能去支持日本驅逐外國勢力。

也有人認為,藩閥政治雖然應當被打到,但不應該想著一步到位,而是一步步的前進實施。以目前日本國內的形勢,尊王攘夷派實際上並不占什麼優勢。但藩閥的勢力雖強,可他們之間卻存在著諸多矛盾,因此應當聯合那些開明的大名去討伐反對尊王攘夷的大名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