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帝國之路 第776章 海外起波瀾十八(1 / 2)

京都相國寺外刺殺內大臣的事件,很快就沿著京都同各地相連的街道傳播了出去,而這一事件也被民間稱之為相國寺外之變。

各方對於這一事件的反應也是各不相同,東日本各藩加上江戶幕府,對內大臣被刺一事完全是一片茫然。他們都很費解,為什麼尊攘分子要刺殺一個空有名聲的公卿,這朝廷公卿完全無法妨礙到尊王攘夷的事業啊,更何況這位內大臣還是一位開國論的支持者。

就某種程度來看,倒是各地諸侯或是幕府派人刺殺他倒是更有可能一些。因著這種考慮,東日本各藩大名和江戶幕府最初都保持了沉默,以免說錯話後引火燒身。

西日本各藩則分成了兩派,一派以長州、薩摩兩藩為主,認為刺殺內大臣的一定是另有其人,通過刺殺內大臣栽贓嫁禍給尊王攘夷的愛國者,順便還威脅了一把朝廷,這簡直就是一個大大的陰謀。薩摩藩主張應該徹底調查此事,不可讓內大臣死不瞑目。

而長州藩則更激烈一些,一些長州藩高級武士公然聲稱,刺殺內大臣和謀反沒什麼區別,謀殺了內大臣的人就是朝敵,天下人應當共討之,其言論的矛頭隱隱指向了大阪幕府。

至於尊王攘夷派內部聽到消息後也是嘩然,一些原本就對鎖國論不滿的藩士、浪人立刻將矛頭指向了內部持鎖國論立場的同誌,要求他們公開交代是否真的派人前往京都進行暗殺事宜了。

這些鎖國論者自然不會應承此事,不過尊王攘夷原本就是一個極為鬆散的政治聯盟,誰也無法保證不會有頭腦發熱的浪人為了一朝成名而幹出這等事來,因此鎖國論者拒絕了前來質疑的開國論者要他們發誓的要求。

如果不是還有一部分比較冷靜的藩士、浪人居中調和,各地的開國論者和鎖國論者恐怕就要先幹上一仗了。不過這些較為理智的藩士和浪人也沒能壓住兩邊多久,因為京都很快就公布了逆賊的名字。

這些尊王攘夷的誌士原本是去行刺大阪幕府的幕臣的,除了少數人是真的為了日本的未來而參加了這次刺殺行動,大多數人都是抱著一朝成名天下聞的心態參加行動的。因此大阪幕府偽造長州藩路條時,記錄下的這些武士名字和籍貫,倒大半是真的。

當朝廷把這些行刺逆賊的名字向天下公布之後,一時之間天下人倒是信了是尊攘分子策劃了這次行動,特別是長州、薩摩兩藩的一些武士認出了這些名字之後,事情就變得有些不可捉摸了。

首先就是日本各地的一部分開國論者宣布同鎖國論者脫離了關係,聲名自己要走的尊王攘夷之路和這些鎖國論者並不一致。接著便是聲勢最大的中國地區各叛軍開始各自為戰,不再接受另一派的指揮,也不願意和對方合作。

然而對於尊王攘夷分子打擊最大的,還是原本一直被他們壓製下去的富國強兵理論派,借著這個機會大肆攻擊尊王攘夷分子都是擾亂社會秩序的盜賊匪徒,是想要禍亂國家之後上位的陰謀家,他們所謂的救時之方,其實隻是為了一己之私而不顧惜他人生命的破壞行動。真正想要把日本從現狀中解救出來,還是應該在一個強有力的組織下,進行逐步的社會變革才是。

原本一直支持尊王攘夷思想的民眾,在這種鋪天蓋地的新聞和理論宣傳下,終於有部分人慢慢改變了態度,開始重新選擇立場了。當然,這些民眾都是有些資產的農民和市民階層,他們雖然支持尊王攘夷,但並不希望社會秩序完全被破壞,否則他們的家產就會在動亂中付之流水。

這些人過去支持尊王攘夷分子,是因為在藩閥和幕府的壓迫下,他們瀕臨於破產的邊緣,很快就要滑落到衣食無著的底層去了。因此迫切的希望有人能夠對藩閥和幕府進行反抗,從而給他們一些喘息的機會。

當他們看到這些尊王攘夷分子動起手來,似乎有可能先拿自己開刀之後,於是又幹脆站到了幕府這邊,希望自己能夠苟到最後去。尊王攘夷分子內部和支持他們的底層民眾的分裂,對於大阪幕府來說無疑是極為有利的。

特別是當油小路隆基帶著,讓大阪幕府出兵平息中國地區的叛亂,以告慰內大臣在天之靈的朝廷旨意抵達大阪時,大阪幕府也終於有了出兵平亂的大義,現在西日本各藩連反對幕府鎮壓中國地區亂軍的借口都找不到了。

水野信古、池田光政分別代表五奉常和五大老的名義接受了朝廷的旨意,接著兩人就要開始商議出兵平亂的事宜。可是和一心同體的五奉常不同,五大老現在可是處於四分五裂的局麵。

自從大阪市民會議煽動市民把熊本藩領主,一心想要當幕後太閣的加藤忠廣給趕出了大阪之後,大阪市民會議的議員將這一事件稱之為庶民的勝利,由於總督府出麵的袒護,加藤忠廣甚至無法對大阪市民展開報複,一時顏麵大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