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太陽再次升起的時候,停駐在鹿兒島海外的幕府艦隊終於得到了薩摩藩以行動作出的回複,前去交涉的一艘幕府軍艦被港口附近的炮台開炮驅逐了回來。
站在船舷邊上用望遠鏡觀察鹿兒島城的沐天波,對此也是有些出乎意料,他不由對著身邊的吉川幸助說道:“看起來薩摩人並沒有意思向我們屈服啊,我們是不是應該等待陸軍運輸船抵達後再發起進攻?以我們手上的兵力,最多也就占據一個港口,想要打下那座依靠山麓建立的城堡,恐怕是力量不足啊。”
站在沐天波身邊的吉川幸助同樣也在觀察著鹿兒島這座城市,不過對於這座城市他可比沐天波熟悉的多了。哪怕閉上眼睛,他也能夠大致畫出鹿兒島市的輪廓來。
鹿兒島是一座依靠著瀕海山峰修建的城市,大名居住的城堡幾乎就是沿著山腳修建到山頭的,從而建立起了一座易守難攻的要塞,是島津氏的根本之地。靠近城堡的山腳地區,就是守衛城堡的武士的居所,越是靠近城堡的地區,建築越是華麗寬廣,也順帶表明了主人的高貴身份。
從鹿兒島市流經的河流眾多,不過最主要的兩條河流還是稻荷川和甲突川,稻荷川在北,甲突川在南,兩條河流都自西向東穿過了鹿兒島的城下町,然後注入到了鹿兒島海灣之中。在過去,稻荷川河口就是本地極為繁忙的貿易港和漁港,因此從稻荷川河口以及滑川到海岸堤防一帶主要是百姓的住宅、被稱為“下町”。這一地區因為栽種了大量的柳樹,也被成為柳町。
上町和下町之間,原本隻是一片稻田,但是隨著島津氏的逐漸強大,這裏也就成為了下級武士和富戶、手工業者混居的中町。
當然,鹿兒島最繁華的地區,還是甲突川的兩岸,這條沿著城山東麓而來,然後折轉向東入海的河流,剛好居於城市東西向的軸心位置,因此沿河兩岸到處都是鱗次櫛比的武士賜第與民居、商鋪。
在日本被打開國門之後,海外貿易的興起,使得原本位於稻荷川入海口的舊港口擴大到了甲突川的入海口,這就極大的促進了鹿兒島對外貿易的規模。此刻向著幕府軍艦開炮的,便是位於甲突川港南側的炮台。
吉川幸助語氣恭敬,但卻極為堅定的向沐天波回道:“公爺不必擔心,薩摩藩會屈服的,隻要我們表現的更為強硬一些,比如摧毀對麵一兩個炮台,或者是奪取一部分港口區域。薩摩藩現在的炮擊,並不代表他們有同幕府徹底決裂的決心。”
沐天波還是有些狐疑的看著他道:“你真的確定,我們是來逼迫薩摩藩屈服於幕府的意誌,而不是逼的他們鋌而走險,徹底同幕府翻臉的?自從我們闖入薩摩灣之後,薩摩人的自發反抗可沒有停止過啊。”
吉川幸助充滿自信的回道:“是的,我很確信。薩摩人的骨頭也許的確是硬的,但是島津氏的骨頭卻並不如看上去這麼硬。隻要幕府顯示出自己的力量,島津氏一定會選擇謀求向幕府妥協的。”
沐天波向他點了點頭說道:“好吧,你是這場戰爭的總指揮,我服從於你的命令。不過接下來船隻可能會有些顛簸,非戰鬥人員最好還是返回船艙休息,不要妨礙了船員的行動。”
吉川幸助應承了下來,轉身對著身後幾名幕府官員下達了命令,不過他同蒲生直柔兩人卻已經留在了甲板上,試圖見識下艦隊作戰的方式。
他們所在的這隻艦隊雖然稱之為幕府艦隊或是聯合艦隊,實際上幕府的軍艦隻能作為輔助和運輸船,艦隊的主力是一艘江湖級、三艘明級軍艦組成的大明駐日本分艦隊。這四艘大明軍艦,三艘明級軍艦屬於東海巡閱府名下,而吉川幸助腳下這艘1452噸排水量的巨艦,則是沐天波的座艦。
雖然崇禎把沐天波趕來了日本,但還是給了他這艘去年下水的千噸級別的軍艦,用以彰顯其身份。這艘名為“瀾滄江號”的江湖級軍艦,龍骨和船肋骨采用的是來自東北地區上好的椴木,船殼則采用了來自南洋地區的柚木,甲板采用的也是來自南洋的胡桃木,三根粗大的桅杆則是用挑選自西伯利亞地區的雪鬆木加工而成。
這艘“瀾滄江號”不僅代表著大明造船工藝的最高水平,同樣也彰顯了大明目前在海外控製區域的廣大範圍和深入程度。以上兩者若是欠缺了其中之一,都是不能建造出這艘“瀾滄江號”來的。
當然,這艘軍艦除了出色的材料和工藝水平之外,真正讓它成為令人望而生畏的海上怪獸,自然還是在於其三層炮甲板的結構,和裝備了56門火炮的強大火力攻擊能力。
三層炮甲板的出現,也意味著大明工匠真正吃透了西方船隻結構設計的內涵,掌握了如何以合理的船隻結構去分擔火炮射擊後坐力,從而讓這艘軍艦獲得了最佳的火力布局和載重分布。在軍艦設計和製造上,東西方總算是又重新站在了同一起跑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