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星河攤開考卷一看,考題隻有一句話,出自《論語。子張》
“仕而憂則學,學而優則仕。”
看了這句孟星河這才恍然大悟,怪不得昨天蒙老頭提醒自己要多看《論語》。今天的考題就是出自上麵。
他仔細的理了一遍思路,把原文的大體意思翻譯成現代文大體如下:把做官的事情做好了,就更廣泛地去學習以求更好;學習學好了,就可以去做官以便給更好地推行仁道。
在儒學思想盛行的年代,朝廷選拔人才都是注重才學修養,德才兼備方能入仕為官。今年省試的考題雖隻有短短一句話,實則暗藏著較深的學問在裏麵,就看各位考生如何對待學與仕,也能看出以後為官好歹。
孟星河心裏雖亂,但絲毫不敢馬虎。照此話原文翻譯過來,並不能憑字麵意思去理解,他將重點放在“學”字上,也是作為他破省試的題眼。
下麵該是他如何寫這個“學”字。
既不能開篇就太華麗,也不能失去自己需要立出的意境。孟星河拿著筆苦思許久,便在一旁的腹稿上先寫好開篇。
“敏而好學者,不恥下問。”他先寫了這一句,雖看似平常,但卻無形中表達自己如何去學的思想。接著孟星河就開始體現穿越客的優點,把心中諸位大家的文章拿出來抄襲:“學貴精不貴博、求務實不貪多。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學為所用,學有所用,大者國學、中者社學、小者民學,學己所長,利國利民。”
針對不同人的興趣愛好,孟星河闡述了如何去學習。把題眼破了,接下來就是綜合仕與學的關聯性。一個人隻有懂得如何去學習,才談的上學,才會虛心的請教其他未知的東西。千古文章一大抄,筆鋒急轉,孟星河繼續抄襲:“優,亦有餘力也,仕與學,理同而事異。故當起事者,必先有以盡其事,而後可及其餘。然仕而學,則資其仕益深,學則仕,則驗其學者益廣。。。。。。”
洋洋灑灑幾千字下來,把仕與學兩者的關係深層次剖析。到這裏孟星河並沒有停筆,反而繼續捉筆寫到:“為人當有補於世,凡事求其心所安。入仕、出仕,應無所住而生其智。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誌。。。。。”
又是近千字的寫作,通篇文章先論學,再結合學與仕作答,到最後上升到一種心性的表達。孟星河可謂拚盡全力,仔細修改了幾遍後,已經花去了他一上午的時間。
中午休息片刻,從箱子裏拿出糕點,正是呂凝昨夜為他準備的。心中一直放不下呂凝,感覺食之無味,孟星河拿著考卷,將腹稿上的文章一字不差搬上去,最後落下自己名字後,立刻捧起來交給監考官,然後繼續回到自己座位上發呆。
做題最晚,卻是第一個交卷的人。連監考官蒙院長對他今天的表現都不太滿意,見孟星河坐在哪裏狀態不佳,礙於科考規矩,蒙院長沒有上去和他交談,封裝好孟星河的試卷咳嗽兩聲就去別處巡考了。
省試第二天,孟星河頂著黑眼圈坐在座位上,神經已經繃到極限。昨夜趴在桌上翻來覆去睡不著覺,心中一直擱著呂凝那塊石頭,一宿沒合眼的他看上去整個人都顯得消瘦不少。
今天考的是農商策論,考題發下來的時候,孟星河雙目無神的看著。
這回的考題不像鄉試那樣,簡單的讓你背書寫文章,而是給出一個一個現實中遇見的問題讓你去解決。“黃河決口有什麼辦法堵上?二十四個氣節分別是那些?全國最大的商行分布在哪幾個地方。等等!”更讓人吃驚的是,最後壓軸居然是幾道算術題,“今有蒲生一日,長三尺;莞生一日,長一尺。蒲生日自半,莞生日自倍。問幾何日而長,等?”
前麵的簡答題對孟星河來講很輕鬆就做完,後麵的算術更不用說,比小學數學還簡單。他要是不會做,這個時代就沒有一個能做出來。
盡管腦袋昏昏沉沉,好在沒有影響他考試。拿著考題孟星河半個時辰就全部做完,檢查了一遍,剛想交卷的時候,看見今天監考的學管馬守臣陪著禦史呂大人前來視察今年省試情況。
老丈人來了,他應該知道呂凝的消息。孟星河立刻捧起試卷,上交的時候,順帶問了一句關於呂凝的情況。
那馬守臣本來和孟星河就是宿敵,自己的兒子和侄子多次載到他手裏,自然不客氣的接過他的試卷,吩咐人封裝好,板著臉走到遠處。
旁邊巡考的呂大人卻是好奇。自己的女兒前日去了省學至今還未回家,他一直以為在孟星河哪裏,今日聽他一言,心中頓時七上八下,帶著責備的口氣道:“難道凝兒沒和你在一起嗎?她已經兩天沒有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