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上林苑找東西(1 / 2)

聽見李世民所言,孟星河突然想到一年前在桃源的時候杜大人曾提過此事。他記得當時已經說過,分科立學、分科立考是教學的創舉隻有這樣才能打破傳統的以文章選拔人才。也可以培養更多對理學感興趣的人,那泱泱華夏才不會漸漸落後於人。

孟星河雖然沒打算做多大的事,但事關後世子孫能否安居樂業不受欺淩,他當然堅決擁護分科立學、分科立考。

“諸位大人。正所謂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孔武有力者,更勝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上陣殺敵,亦有萬夫不擋之勇;奇淫技巧之徒,有巧奪天工之能,所造之物,大則強國興邦,小可利民,年深日久,足以取代人力造福國家社稷;商賈買賣之人,能推動州縣發展,降低各地貧富差距,協調平衡減少地方暴動,增加國庫稅收;純粹讀書之人,可以繼往聖之絕學,為天地立新,為萬民請命,為後世留下典籍。此四者,若統一在各縣學堂開設科目,招收學子,武將送子學武、工匠送子學工,商人送子學商,文人送子學文,大家各司所好互不幹涉,也可互相選擇喜愛學科,然後由朝廷分別開設考試科目進行考核,亦為分科立學,再分科立考,如此壯舉,讓他們所學,學符世事,那我大唐朝必定萬世興隆!”

孟星河句句言辭灼灼分析的極為詳細,他簡單幾句就將士農工商四者明確劃在了學堂之中。如照他所說真的分科所學、分科立考,倒還真的是培養了不同類型的人才。的確是一件開千古的創舉。隻是,如果真是這樣,那從文者的地位不就變得極為低下了嗎?

“聖上!孟大人所說雖然句句璣珠。但此法倘若實行,各地州縣就得立刻開設其他科目的學堂,並且配備此科目的老師。此舉太過勞民傷財,而且也不可能立刻就實現,臣認為實為不妥!”

站在侯文海背後的侯君集站了出來。盡管孟星河所說一時拉攏了不少大臣的心,但此舉動太過突然,況且大唐朝還沒有如此多會其他科目的夫子。孟星河那番話架構很大,聽起來也挺振奮,可實施起來就困難重重。侯君集找到薄弱點進行攻擊,目的就是想讓這個聖上眼中的紅人出醜。

李世民特別難辦。兩方說的都有道理。分科立考、分科所學,的確是開教學先河,但實施起來的確困難。他一時難以決策,便將目光盯在孟星河身上。

知道要自己說出方案,孟星河往前站了幾步,來到大堂正中位置。和侯君集雖然有私人恩怨,但都在台麵下解決亦可,同朝為臣,理應謙遜,孟星河笑道“侯大人此言差也!我隻是說了分科立學、分科立考的好處。並沒有說方案。你急什麼急。雖然此事是禮部分內之事,但未免太杞人憂天了。”

被他譏言羞辱,侯君集臉色卡白。耍嘴皮沒孟星河厲害,他到風趣打擊道:“那孟大人且說看,你有何良策?”

孟星河到沒有說大話。他在心裏想了想,很快得出答案道:“西都長安和東都洛陽都乃國之重城,聖上可在此兩處地方設立示範性學堂作為全國的試學點。如果可行,那這兩處地方在三年之內亦可為大唐深造一批優秀的人才。三年期限既可以證明此舉能否可行,也可以為以後全國實行推廣奠定基礎。聖上若覺得此法可行,那下官願意捐出三個月的俸祿作為建立示範性學堂的一點善款。此舉不為別的,隻為讓我大唐後世子孫能夠自強不息未免自高自大落後於人!”

三個月俸祿對孟星河如九牛一毛,他不缺那幾十兩銀子。隻是他知道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太過夜郎自大終究會被別國以火炮洋槍打開國門,那是受辱屈的日子。他隻希望能夠早些實行這種教學方式,對後世亦可算有些功德。

麵對孟星河提出的方案,侯君集一言不發,顯然是知道自己又在人前出醜了。他目露凶光,好生憎恨孟星河那廝。

真是丟臉!侯文海暗罵自己那不成器的兒子。立刻恭維道:“聖上。孟大人此法倒也可行。下官也願意捐出三月的俸祿為辦示範性學館略盡綿力。”

侯文海倒是老奸巨猾,見勢頭不對,立刻見風使舵討好獻言。李世民見禮部尚書都讚同,剛才又聽孟星河那番豪言和方案,也覺得此法可行。他大筆一揮,立刻在奏章上寫下準字。然後頗為高興道:“眾位愛卿還有沒有意見?”

眾大臣顯然沒有意見。個個都點頭示好,還不甘不願的陪孟星河那個小官獻出三個月的俸祿。心裏暗罵孟星河這廝不厚道,他一個史官捐個幾十兩銀子不成氣候,可滿朝文武每人都捐出三月俸祿那就等於為朝廷省下一筆經費,那建立示範性學館更是沒什麼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