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人一邊走著,一邊不時向遠處的蔬菜大棚和拓展訓練基地張望,並指指點點的,渴望參觀之情溢於言表。
在昨天臨出發時,楚天齊專門給大家講過,要遵守考察紀律,需要統一安排,統一行動。所以,盡管大家很想馬上見識一番,但還是控製著自己的好奇之心,不能給考察組丟人,也不能給鄉下人掉份。
看出大家急於參觀的願望,也理解大家的這種學習心情,汪嶽峰向大家說道:“各位,先去餐廳就餐,一會自會安排參觀。溫室大棚溫度很高,不填飽肚子的話,出汗太多,容易虛脫的。”
隨行眾人“哈哈”一陣大笑,一行人經過十多分鍾的步行,到了一排灰色建築麵前。這裏,楚天齊來過,還在裏麵吃過一頓憶苦思甜飯。其他人都是第一次來,看著這排建築,臉上滿是稀奇和欣賞之色。
這排建築,都是青磚牆壁,棕紅色的門窗。窗框上掛著一串串的紅辣椒,一串串的紫皮蒜,還有串成一串的金黃色的玉米。
由汪嶽峰引領著,眾人被帶到了最東邊的屋子,屋子裏麵的陳設非常具有年代感,仿佛一下子回到了三十多年前。
進到屋子裏,首先映入大家眼簾的是一盤大炕。來的這些人,幾乎都見過火炕,有的家裏現在還有,但卻沒見過這麼大的。這盤炕足能躺下十個人以上,而且還不帶擠著的。炕席,被故意做成了深暗黃色,油亮油亮的,仿佛用了兩三年的樣子,但絕對不顯寒磣。
炕上擺放著一張方桌,寬度比人們家裏的炕桌寬,但寬的不多,而長度卻是普通炕桌的兩倍還多。炕頭上還放著兩把炕上必備的東西--笤帚,笤帚也不是現在常用的那種木柄塑料絲的,而是用特有的一種笤帚糜子杆和穗做的。這種笤帚,來的這些人都見過,但現在已經很少見了,因為現在種笤帚糜子的越來越少了。
汪嶽峰招呼大家脫鞋上炕,人們互相謙讓著,一時都站在地上,沒有上去。尤其那幾個村幹部更是不好意思,雖然在村裏時,經常是脫鞋就上炕。但到了城裏再脫鞋光穿著臭襪子,就感覺不自在了,其實他們的腳並不臭,好不容易進趟省城,可要徹底搞衛生呢。
看到大家的拘束樣,楚天齊拽著汪嶽峰上了炕,郝曉燕和陳馨怡分別坐在他倆的兩側,其餘眾人才依次圍坐下來。楚天齊正式把大家介紹了一遍,汪嶽峰向大家拱手抱拳,表示了歡迎。
客套完畢,進來了兩個女孩,女孩都是穿著那種藍底、白色碎花的襖褲,頭上也罩著相同花式的頭巾,應該是這裏的服務員。兩名女孩把手中各端著的兩份鹹菜放在了桌上,四份鹹菜分別是醃蔥葉、醃酸片菜、醃雪裏紅黃豆,醃大鹹菜絲。裝小鹹菜的器皿,都是那種灰白色帶藍邊有圖案的小碟。無論是碟子還是鹹菜,都是小時候見過的式樣,但要比那時的東西看上去精致一些。
緊跟著,大盆的小米粥端了上來,放在炕上,服務員給每人盛了一碗。主食是饅頭,還有油條。
“大家別客氣,都吃飽了,省的想家。”汪嶽峰開著玩笑,做了開場白,接著拿起一個饅頭,咬上一口,嚼了起來。過了一會兒,他又說道,“今天的早飯呢,和平時不同,平時都是給人們上的玉米麵餅子,考慮到大家對玉米餅都不陌生,所以就沒有給大家做,改成了饅頭。”
楚天齊喝了一口粥,說道:“汪處長,在我小的時候,我記得早上也不吃稀粥。”
汪嶽峰點點頭:“是的,我也是從小在農村。我知道,那時候,人們白天都要幹很重的農活,所以早上都是吃幹的,還熬菜。有時是做新飯、新菜,有時是舊菜,再熱點油餅或麻花什麼的。”
“就是,那時候早上吃幹的,白天幹活好有力氣。晚上不出工,就吃稀的,一般還要摻點菜,就是為了省糧食,要不根本不夠吃。”郝曉燕補充道。
大家邊吃鹹菜,邊喝小米粥、吃饅頭,吃的還挺合適,感覺味道也很好。雖然這些吃食參照以前農村做飯時的樣子,但原材料的質量等級要比舊時高好多,味道自然也要好不少。
用了半個多小時,大家吃完早飯,都下到地上,穿好了鞋。
“剛才也算是一個考察項目,考察這裏的早飯,我相信大家對這些吃食都不陌生。我們那裏這些原材料不缺,家家也都會做。隻是大家要考慮的是,如果我們辦起了農家遊,哪些可以直接借鑒,哪些需要改良,合適的才是最好的。”楚天齊說到這裏,看了看汪嶽峰,說道,“我們這次的考察學習,全部由汪處長安排,一會大家一定要認真聽、細心看、用心記。大家明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