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別讓“敏感”成為社交的障礙· ·· · 同理心是了解他人的法寶
人們常說:“道不同,不相為謀。”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兩個人的意見或誌趣不同,就沒有辦法在一起共事。其實說到底,還是一個“相似點”在作怪,每一個人最感興趣的始終還是自己,因此,我們在人際交往中,總是更加傾向於選擇和自身有相似之處的人打交道做朋友。
心理學家們曾做過一個實驗,他們選了一組條件相似的男大學生,讓他們住在同一個大屋裏,然後,又選了一組條件不相似的男大學生住在另一個大屋裏。實驗結果顯示:條件相似的那個房間裏的男大學生們,關係變得很密切,彼此都成了好朋友;而條件不相似的那個房裏間的男大學生們,關係則很平常,彼此很難成為好朋友。
這個實驗研究的結果,應該是“道不同,不相為謀”這句話的最好例證,它告訴我們一個事實,相似性是人際交往中的一個關鍵因素。而這種相似性正是“同理心”。彼此相似的人,總要比毫無共同之處的人容易進行良好的溝通,他們很少會因為意見傳遞的困難而造成誤會和衝突,即便兩個人是初次見麵,一旦他們發現了彼此的共同之處,很快就會產生一種“相見恨晚”的親切感。
說到這,也許有人會在一旁語帶不滿地嘀咕幾句:“那要是兩個人沒有什麼共同點,我們又該怎麼辦呢?難不成大眼瞪小眼,在原地兜圈幹著急嗎?”
眾所周知,世界上並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沒有歸沒有,但我們不能否認的一點是,它們都是葉子,即便達不到“一模一樣”的標準,它們還是有不少共同之處。
葉子尚且如此,人也不例外,隻要我們足夠細致,就能找到彼此的共同點。所以,兩個人即便沒有共同點,也能尋求其他的地方成為朋友。比如,一位滿腹才華的教育專家和一位普通的建築工人,從表麵上看,兩者似乎沒有什麼共同之處。但是,如果這位建築工人剛好是一個初中生的家長,那麼,兩個人完全可以就如何教育孩子交流各自的看法;如果這位教育專家正好想要在鄉下蓋一棟小洋樓,那麼,兩個人又可以就如何選擇裝修材料等溝通彼此的信息。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會困擾於找不到共同點,原因就在於和我們打交道的那個人,剛好是一個從未謀麵素不相識的陌生人。而人對於未知的人或事,又總是充滿了無窮無盡的恐懼,別說尋求共同點拉近彼此的關係了,恐怕關鍵時刻連一句像樣的開場白也想不出來。
這個時候,我們就必須掌握一些挖掘共同點的訣竅了,隻要有正確的方法作指引,我們就能順利克服內心的恐懼和迷茫,大膽地朝著既定的目標行動。
從外表上找到共同點。
我們若想對一個人的興趣愛好、個性特征、心理狀態等有所了解,最快捷的方法莫過於仔細端詳他們的表情、穿著打扮以及言行舉止。因為這些外在的東西多多少少都會透露出一些蛛絲馬跡,以方便我們在最短的時間內,了解到對方的一些簡單信息。
一個年輕人在搭乘火車的時候,遇到了一位長相精致的女孩,他很想跟女孩搭訕,卻苦於找不到合適的理由。就在他冥思苦想之際,女孩突然從隨身攜帶的包包裏,掏出了一本微微泛黃的書,津津有味地閱讀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