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6章 嫂嫂石(2 / 2)

於是大家按照這個提示看去,果然看到那石人的頭上長著幾株野藤,那藤蔓垂到腦後,在岩石上附著,已經沒有了葉子,隻剩下長長的藤條,不是頭發是什麼?還是拉絲燙呢。

滿船的人裝作恍然大悟的樣子,七嘴八舌地說還是李部長眼光獨到啊!我們這些凡夫俗子怎麼就發現不了呢?

李部長興奮得滿麵紅光,連聲說,妙,妙,槐河果然靈秀,有這等神奇的景色。

身旁的冷秋卻還是冷冷的樣子,臉上是一副小兒科的表情,撇撇薄薄的嘴唇說,就看出個頭發?下麵也有草呢。

滿船人一愣,隨即都哈哈大笑起來。尹紅妹更是笑彎了腰,捂著胸口叫肚子疼。其實大家早就發現,那石人除了有頭發,身上光溜溜的,寸草不生,隻是腿根部位,赫然是一簇蓬蓬的白草,半米多高,茂盛的很。雖然都看出來了,不好意思去說,沒想到一向冷若冰霜的冷秋竟然這麼直言不諱,也實在是出乎意料了。

冷秋今天還是第一次露出了一絲羞澀的笑,指著李部長說,我揭發啊,是老李先看出來,剛才悄悄告訴我的!

於是滿船的人笑的更歡了,氣氛達到了高朝。

李部長說尹書記啊,這嫂嫂石這麼神奇,一定有什麼來曆吧?

尹紅妹說當然是有來曆的。縣長張永泰說,這個嫂嫂石的來曆,非常有愛的,尹書記你就給李部長講講吧,看看你這個導遊合不合格。尹紅妹笑著說好吧,拿起擴音器,娓娓道來。

說很久以前呢,並沒有這個槐河水庫。這位嫂嫂,原本是住在西邊的半山腰裏,是個寡婦,隻和公公婆婆相依為命。連年大旱,大地幹的直冒煙,人們吃水困難,渴死人畜無數。嫂嫂賢惠,怕渴壞了公婆,每天都要挑著水桶,翻過幾座山頭去深山裏找水。

一日又去山裏找水,從早到晚,雙腳磨破,並未找到一滴。又渴又餓,路過一個土地廟,想起渴死的鄉親,心生悲戚,跪在廟前哭訴,祈求神靈可憐眾生。

正在那裏傷心,聽得山道上得得馬蹄響,見一老者騎一匹瘦馬緩緩而來,邊走邊歌。那老者生的奇怪,猿頭豹首,形似枯柏,身如古槐,身上的衣服非古非今,手拿一馬鞭子。嫂嫂看他這般摸樣,人不人鬼不鬼的,心裏害怕,躲到路邊不敢做聲。

那老者走過她身邊,也不看她,忽地把手中的馬鞭扔到地上,說,回去放在水缸裏,需要水的時候提一提就可以了,但千萬不能拿出來,否則必發洪水。

說罷,繼續高歌而去。嫂嫂驚異,拿了那馬鞭回去,放在空著的水缸裏,稍稍一提,即是滿缸的清水。十裏八村的鄉親們爭相去她家取水,一個小小的水缸,卻是用之不竭。公公好奇,有天半夜起來去看那水缸,見裏麵泡著一馬鞭,以為是髒東西,順手撈了出來,扔在地上。瞬間山洪暴發,房屋被衝毀,公公婆婆被洪水卷走。嫂嫂傷心至極,日日夜夜站在水邊等待公公婆婆歸來,隨站成石頭,所以此石名為嫂嫂石。

尹紅妹講完,大家唏噓不已,感歎一番,再去看那石人,都帶著敬佩的目光。心想這位孝順的嫂嫂,真的可以給天下的媳婦們上一課了。現在的媳婦和公婆都是死掐,哪能像這位嫂嫂這樣賢惠?可見國人道德倒退不是十年二十年了。

江風不敢確定這個故事是不是尹紅妹臨時杜撰的,但她講故事時候那神采和風韻,已經超越了故事本身,確實讓人癡迷。這個故事也許很老套,但今天從尹紅妹嘴裏說出來,那感覺是格外不一樣的。

李部長聽了這個傳說,很有感慨,詩興大發,口占一首道:

嫂嫂美而惠,

千古孝名傳。

高朋滿船坐,

共話嫂嫂賢。

李部長吟罷,大家紛紛稱讚這詩做的傳神,做的絕妙,那口氣就是李白杜甫白居易他們到了李部長這裏,都得靠邊站哪涼快去哪。

其實在江風看來,這不過是一首打油詩罷了,也可以叫做順口溜。縣委書記師大奎善於溜須拍馬,把李部長這首詩反反複複在口中吟誦著,越品越有味,好像是受益無窮似的,翹著大拇指,連聲說佩服,佩服,想不到李部長竟然有如此雅興。這嫂嫂石我也來過不少次了,怎麼就沒一點感悟呢?還是站的高度不一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