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瑟夫·牛頓,1880年7月出生於美國得克薩斯州德卡特,1918年畢業於美國塔夫特學院,1929畢業於坦普爾大學,作為一名共濟會會員和牧師,他一直服務於教學和公眾。以博愛之心和滿腔熱情,長期服務於普通大眾,直至生命中止。約瑟夫·牛頓人生道路的選擇,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其父親李·牛頓的人生經曆。美國內戰即將結束時,他的父親被敵軍所俘,並被關入戰俘營。當時管理此營地的指揮官正好也是一位共濟會會員,當他得知李·牛頓為共濟會兄弟時,便在內戰停止前,送給李·牛頓一把槍,並將他安全送往得克薩斯的回家之路。父親的這一人生故事對幼時的約瑟夫·牛頓產生了很大影響,他從小立誌加入共濟會,以博愛之心服務大眾。
大學畢業後,約瑟夫便實現了自己兒時的願望,成為一名牧師,他除了每日忙於教堂事務外,周末一直在教堂進行演講;他一生勤耕筆耘,不斷撰寫文章,撫慰和激勵讀者心靈。其中有四年多的時間,他在《費城晚報》上開辟“每日生活”專欄,寫作心靈妙語,為讀者排解日常生活中的問題。他針對人們生活中的孤獨感、恐懼感、憂慮感,以及童年時的心靈創傷,通過專欄與讀者交流。幾年來,他收到了無數讀者來信,要求將這些精美的短文編輯成冊出版,這便是《活在當下》一書的由來。
作為一名深受愛戴和歡迎的牧師,約瑟夫·牛頓更多地忙於教堂事務,周末一直為大眾進行傳道,當麵解答他們的心靈煩憂。聽眾受其巨大的熱情所感染,也被其指點迷津的妙語所觸動。應聽眾要求,牛頓牧師將這些內容整理出版,與大眾分享。於是誕生了《靠信仰而活》一書。
牛頓博士認為,“人不能僅靠麵包而活,而應該活在信仰、希望與博愛之中,居於首位的當然是信仰。信仰不僅是人們在患難中的‘拐杖’或‘避風港’而已,它更賦予人生命的方向、意義和價值。信仰是人生中的‘燈塔’和‘鍾樓’,指引人生的方向、喚醒沉睡的心靈,激發人的潛力,調整人的中心坐標,讓你活在當下。”
牛頓博士正是靠其堅定的信仰與滿腔熱情,為教友和百姓奉獻其一生,成為一位受人尊敬與愛戴的牧師與作家。他在忙碌的工作之餘,寫作了數十多部心靈之作,幫助當時處於經濟不景氣的百姓度過生活困苦。書中的一句句妙言警句,充滿激情、仁愛和寧靜,為讀者送上一杯杯心靈咖啡,幫助他們在不確定的時期尋找心靈的憩息之地。
《活在當下》一書中文版出版後,受到了國內讀者的好評,並成為同類之作中的暢銷書。為了更好滿足那些喜歡牛頓牧師思想和語言的讀者,我們繼續推出這本《靠信仰而活》,為讀者奉上一盞生活的明燈!
譯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