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大開發(二)(2 / 2)

對於威脅他統治的,不服從他的,一根大大的殺威棒就毫不客氣的朝著你腦袋砸了下來。現在在靖州縣的西門,當初糾集在一起攻打縣城的楊守銀等四十多個匪首的腦袋還掛在那裏,現在已經完全風幹,完全看不出模樣了,但是震懾的效果依然。。。

對於支持他的,他的回報也是立竿見影的。他開了中國曆代統治者的一個先河,把地方的民政權力交給了這些支持者。其本質和後世的土地責任承包製是一樣的,縣人治縣,民政自理。各地的宗族勢力,商幫勢力,社會名望幾乎是在一夜之間,發現自己從官府統治之下突然轉到了官府的頭上。隻要交足了鎮守使大人的稅,他們就可以在家鄉這一畝三分地上對軍隊以外的事情商量著辦。縣長由自己任免,縣政由自己製定,再也沒有居心叵測的空降官員來此剮地皮,再也沒有破家的縣令,滅門的府尹。這種當家作主的感覺讓大家願意拿出自己家的私產,在自己的家鄉修修路,搭搭橋,辦個學堂什麼的,因為這些錢不會被原來的上官所貪墨,而這些基礎設施的改善,自己和子孫也能享用。

財富可以大大方方的擺出來,亮一亮,曬一曬,不用擔心被官府盯上了,相反現在的官府還得擔心被自己盯上,這種感覺太美妙了。

當然在這些地頭蛇看來,改革還是有些不完美的,第一,他們在地方上還是不能肆意妄為,因為鎮守使居然派出了所謂的司法機構,法院和檢察院。前不久還剝奪了十幾個違法犯罪的議員的身份,其中四個被押到洪江執行了槍決。人們總喜歡擁有製約別人的權力,同時討厭自己的權力被別人製約,鎮守使的存在,讓他們感覺很受製約;

第二,在湘西的地盤上,自己這些人無論多麼有錢有勢,都要被鎮守使大人給死死的壓著。權力迷人眼,鎮守使如果能消失,縣人治縣變成湘西人治湘西那就更完美了,但是大家終歸還是要麵對現實的。放眼全國,雖然到處都在高喊民主,高喊立憲,高喊還政於民,可真正能把民政交給地方的,就這位王大帥了。

是的,王大帥,這個充滿了軍閥意味的稱呼已經在各縣士紳中廣為流傳開了,一般用來指代和敬稱我們的王振宇同學。

研究民國曆史的史學家也一直在爭論一個問題,中國的民主之父,究竟是提出三民主義的孫中山呢?還是這個看起來有些獨裁專製的王振宇。。。

不過在1912年8月,比利時人弗蘭基卻對王振宇下了一個準確無比的判斷:“這是一個擁有超強控製力的人,我可以斷定:在至少未來十年裏,除非遭到重大外力打擊,否則這位鎮守使在湘西的統治將如紮伊爾的鑽石一樣堅不可摧。他的勢力範圍,值得我們冒險去投資,更為重要的是,他和其他野蠻粗俗貪婪腐朽的中國官員不同。從所謂的縣人治縣地方自治政策我們可以看出,這是一個懂人權,講法律,而且很務實的官員。他既然能夠保護本國商人的私人財產不受侵犯,自然也就能讓我們的投資得到保護。”

其實弗蘭基先生的判斷還是存在一些誤差的,王振宇沒他講的那麼懂人權,就算是來自後世,由於所接受的教育和國情的原因,王振宇對於人權的概念也是相當模糊的。所以殺起反對者來他是不會有半點心軟的和含糊的,至於法律,王振宇的理解可以用十個字概括:“法律是為統治者服務的。”

他之所以選擇縣人治縣,地方自治的原因非常簡單:

第一,他不是湘西人,而是寶慶人,要獲得支持,就必須拿出足夠的籌碼,不然中國人強烈的地域排他性就會讓沒有省政府支持的他稱為一個短命的統治者;現在好了,他這個籌碼一開出來,省政府換誰來也取代不了自己了。

第二,他需要錢,要想在這個時代出人頭地,沒有實力就是鬼扯。而實力這個東西落到實處就是發展經濟和擴充軍隊,貌似這兩樣都是要大筆資金投入的。而如果你沒有足夠的好處,不把利益進行捆綁,精明的商人憑什麼掏錢出來啊?難道真的高喊一個湘西大開發計劃,湘西人就會紛紛慷慨解囊啦?做你的中國夢去吧!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在普通人看來,王振宇有個背景的人,他族叔就是王隆中啊。可是實際上,對比袁世凱,孫中山這些集團利益的代表人物而言,王振宇依然隻有一個背影。

一個勢力要成氣候,絕對不是靠一個金手指隨便點幾下就行了的。軍事上需要人才,政治上需要人才,經濟上更是需要人才。你算算,二十多個縣,你得要多少人才才罩得住?王振宇罩不住,所以幹脆,你們自行料理吧。哥隻要把槍杆子抓牢了,什麼人才那都是替哥幹活的,而且還不用支付高昂的人力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