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當湖南局勢日趨惡化的時候,廣東督軍龍濟光的日子也不怎麼好過。
龍濟光,字子誠(紫宸),雲南蒙自人,彝族,土司出身。其父龍汝霖死時32歲,妾馬氏生長子覲光,元配李氏生次子裕光、三子濟光。按封建法規,由次子裕光承襲了稿吾土司之職。納更土司死後,發生了土司內部的相爭,互相殘殺,於是族人便擁戴龍覲光代辦納更土司之職。龍氏弟兄三人,性格各異,覲光喜天文地理和詩書;裕光愛養鳥種花;唯有濟光喜歡玩刀弄槍,習武稱強。濟光見二位哥哥均已有職而自己無職,心生篡奪納更土司權位的念頭,曾兩次謀害長兄未遂。覲光不願兄弟相殘,便離家前往昆明參加會試,後轉達北京另尋靠山。濟光便取得了納更土司職位。當時正是光緒年間各地大辦團練,龍濟光也在家鄉辦起了團練,因率部眾參與鎮壓滇南人民的反清鬥爭,並協助清兵剿滅雲南的“彝亂”有功。被任命為廣南縣團總,同時得以在文山、蒙自、建水、金平、屏邊及個舊等地招兵,勢力迅速擴大。
1903年,廣西地區政局動亂,遊勇叛亂風起雲湧。龍濟光率五千兵去投效兩廣總督岑春煊,因鎮壓會黨有功,被任命為廣西右江道尹。1907年12月,孫中山領導鎮南關起義,龍濟光又率部會同陸榮廷部前往鎮壓,用革命黨人的鮮血染紅頭上的頂帶花羽,因功升為廣西提督。次年,又派兵協助鎮壓了河口起義,不久龍部擴充為30個巡防營,擁兵一萬六千多人,被稱為“濟軍”。1911年,被調任廣東陸路提督兼警衛軍副司令。從此,龍濟光開始在廣東發展勢力,隊伍不斷壯大,成為軍閥割據混戰時期一個獨霸一方,顯赫一時的軍閥。
辛亥革命爆發後,龍濟光被迫跟著宣布廣東獨立,不過沒關係,接下來二次革命,這位大軍閥就帶著自己的一萬五千人馬開進了廣州城,直接把革命黨人胡漢民和陳炯明一並趕了出去。袁世凱自然也是委以重任,實授廣東督軍,不過這個督軍的管轄範圍隻有今天廣東的一半地盤,往東到惠州為止,再過去就是陳炯明他們粵軍的地盤了。不過龍濟光對此並不在意,因為此刻廣東最有油水的地盤就是廣州這個省城了,至於那些窮地方,革命黨人要就拿去好了,反正又不用自己給錢。
廣東可以說是孫中山中華革命黨的大本營和錢袋子,龍濟光這位仁兄如此不識相的往這一蹲,這不是斷人生路嗎?最要命的是這個龍濟光還是個雁過拔毛的主,1913年,袁世凱撤去了陳炯明的廣東都督和陸軍中將暨上將銜,令龍濟光為廣東宣撫使,率兵討伐陳炯明。龍率軍直抵廣東,解散了廣東的議會,得以在廣東專製絕治約三年。在此期間,他屠殺革命黨人,開賭局、騷擾百姓,很受袁世凱賞識,授振武上將軍督理廣東軍務,並將侄女嫁給龍的第九子龍象乾。可以說身為一個雲南人,龍濟光十分厲害的成為了廣東人自發團結的一個關鍵紐扣。
任何一個廣東人無論以前有什麼過節,在驅逐龍濟光的這個問題上絕對是一致的,沒辦法龍濟光這廝實在是太能禍害了。這大概也是人的一個特性,隻要不是在自己家裏,做人就不講原則了,得道就以破壞為己任,難怪後世的美帝地方政府的官員不是上級任命而是地方自選,有點道理。
袁稱帝後,龍濟光立即通電擁護,被授予一等公加郡王銜。其長兄覲光被授予臨武將軍,次兄裕光為廣惠鎮守使。
這樣的人要是放在後世曆史教科書裏來說,那就是從小就不學好,長大以後天天反動,是人民的敵人。
現在李宗仁和白崇禧奉青年軍最高指揮部國社黨中革軍委主席王振宇大帥的命令,前來消滅龍濟光這個現行反革命。
但是命令是在12月底簽發的,李宗仁的第三軍卻遲遲壓在梧州不動彈,搞的之前高度緊張的白崇禧都對自己這個結拜大哥有了意見。
而李宗仁卻有自己的苦衷,這個苦衷就是王振宇配在他身邊的高級參議,國社黨組織部部長陳紹。
話說當年陳紹投靠王振宇的時候就有一個理想,那就是統帥三軍,揚馬疆場。但是因為王振宇當時對於軍事幹部並不急需,對於政治幹部到是什麼缺乏。於是陳紹一個不留神就變成了文官,先是在靖州直隸縣墾山口鎮當了個建設委員會主任,實際就是鎮長。隨後又被調去安江模範城擔任第一任市長兼建設指揮部總指揮。再往後到是和軍隊沾邊了,不過是跑到軍校讀書,借讀書的機會在當時的湘西陸軍軍官學校組織民族複興社。要說有本事的人到哪裏他都有本事了,上述任務陳紹這個王學門人硬是一個不差辦得妥妥當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