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國璋先於本軍主力撤到了蕪湖,這個時候最新的消息傳來,通過李純的調度和指揮,新組建的北洋第六師會同定武軍和安武軍共四萬人馬成功的進入到了浦口,而這個時候白崇禧的先頭部隊離浦口還有七十多裏地了。
這個最新消息讓馮國璋十分懊惱,他之前之所以那麼急匆匆的把主力部隊撤下來,雖然有被青年軍偷襲指揮部的原因,但是這還不足以讓他方寸大亂。真正讓他驚慌失措的根源還是白崇禧咄咄逼人的進軍態勢,而青年軍這次撞大運似的的夜襲,更是讓他感覺青年軍已經如一張大網一般朝自己撲來。多年的經驗讓馮國璋這個老師傅在趙勇這頓亂拳下產生了陶峙嶽已經開始大追擊的錯覺,於是他不顧王占元等人的反對,十分緊張的下達了全線撤退的命令,連阻擊殿後的部隊都沒安排。接下來就是一場大混亂,北洋軍亂成一團,如果不是郭鬆齡當機立斷設立執法隊維持交通,北洋軍能否成建製退回蕪湖可能都是一個大問號。
也許是上天憐憫馮國璋的悲慘,這次幸運女神朝他露了一個笑臉,陶峙嶽也蒙了,他不清楚北洋軍要搞什麼東東,在自己大軍麵前玩原地轉身?馮國璋怎麼可能做出這麼白癡的舉動呢?陶峙嶽斷定馮國璋這樣的老將名將肯定不會犯傻,那麼就不知道這是在玩拖刀計還是空城計了。陶峙嶽思索再三,考慮到自身的一些困難,陶峙嶽謹慎的做出了一個讓他自己後悔不已的決定,坐觀馮國璋撤往蕪湖。
而當趙勇他們押著楊善德撤回到銅陵本軍陣地並向陶峙嶽和李宗仁邀功的時候,陶峙嶽才知道自己犯了多麼大的一個錯誤。這簡直就是在瀆職啊,正是這一個要命的失誤,使得青年軍錯過了一個可以輕鬆擊敗北洋軍的最佳機會。而對於陶峙嶽個人而言,也使得原本深受王振宇器重的他在大帥心裏的地位大打折扣。在日後的軍隊裏陶峙嶽開始慢慢遠離核心,雖然職務不斷升遷,但是再也沒有獲得過單獨指揮一個戰役或者會戰的機會,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巨大的遺憾。
現在唯一能補救的就是寄希望於第十一師能夠真的如李宗仁命令所要求的那樣,完成大範圍穿插任務,及時掐斷蕪湖到南京的通道,截斷馮國璋他們這近十萬北洋軍逃回南京北歸的道路,從而彌補第一師縱敵逃逸的過失。可是,第十一師偏偏是整個青年軍最弱的一支部隊,實在是讓人難以托付重任。
那麼被給予厚望的第十一師在做什麼呢?
111團目前的團長是何應欽,這也是魯滌平在和其做過幾次溝通之後的決定,因為魯滌平發現何應欽的軍事素質很不錯,心理素質更不錯。最終魯滌平力排眾議,任命何應欽這個安江方麵的空降幹部為第十一師參謀長兼111團團長。
而在隨後的包抄作戰中,何應欽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證明了魯滌平獨到的慧眼。
此刻111團就肩負了全師突擊蕪湖到南京之間道路的重任,而第一營營長張自忠則作為全團的先鋒衝在了最前麵。而對於原本處於他們正麵的盧永祥的北洋第十師,鑒於他們都在忙著往浙江方向做死的撤離,魯滌平也就選擇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了。
最後的阻擊地點是由魯滌平這個被王振宇稱為有些鬼機靈的家夥親自確定的,馬鞍山。原因則是因為北洋軍雖然不敢走水路了,但是必然是貼著長江回南京,因為這是最安全的作法。而隨後這個建議就被魯滌平通過師部的電台傳到了右路軍指揮部,再逐級上報到了東南方麵軍司令部司令官李宗仁處。
此刻的李宗仁要忙的事情可就多了,作為方麵軍司令官,他不可能跟左右兩路軍指揮部那樣隻需要負責軍事行動,他還的對政治負責。從去年十二月出兵以來,青年軍火箭般的進軍速度帶來的最直接的影響不是舉國上下的一片震驚,而是大批新光複地區的政權空白。
大批的國社黨幹部為主體組成的工作隊在安保部隊的保護下勉強接收了這些地區的政權,但是隨後而來的是一大堆的麻煩。
一方麵這些由國社黨組成的工作隊要和地方上原有的勢力爭奪該地區的實際主導權,另外一方麵他們也被要求盡快穩定所在地的局勢,然後盡可能的為前線作戰的青年軍籌措軍餉和物資。畢竟隨著戰線的不斷拉長,很多物資再指望通過安江運輸也變得極不現實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