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作霖的通電除了讓曹錕緊張了一下下外,沒有動搖直係挑戰中央的決心。直係的二把手,實際的核心人物吳佩孚在保定對即將奔赴前線的團長以上軍官訓話時表示,此役事關大家生死存亡,所以盼望諸君為自己前途而戰。
接下的戰事就比曆史上要激烈的多,現在的時間是民國六年,西元1917年,皖係編練的參戰軍正是銳氣十足,鬥誌昂然的時候。
所以鹿死誰手,尚未可知!
7月14日,在這個時空,很多事情都在上演。
首先是在歐洲,戰爭的陰雲依然厚厚的籠罩著這片大地。由於福熙固執的行為,協約國沒能借著凡爾登反擊戰的勝利結束這場漫長的戰爭。但是他們也並非全無收獲,在美國軍隊抵達之後,聯軍再次積蓄力量發動了攻勢。
從1917年7月14日到1917年11月10日,在長達119天被史學家稱為西線大反攻的作戰中,聯軍成功的把德軍從法國,比利時趕了出去。西線的西段也被足足推進了280公裏,聯軍的鐵蹄直抵萊茵河畔。這次戰役中,美國大兵的表現最為優異,美軍司令官潘興也一躍成為世界名將。
相比之下,中國歐洲遠征軍的表現就沒有之前凡爾登反擊戰那麼出彩了。
實在也怪不得李烈鈞,第一人家6月初才上任,很多情況還沒摸清。第二遠征軍在凡爾登反擊戰中元氣大傷,而原本計劃補充來法國的二十萬部隊也根據英法臨時增加的合作要求,並抽調了二個師的兵力參加了聯軍在中東地區的軍事行動,這二個師由大帥的愛將,最近卻坐著冷板凳的陶峙嶽指揮,大約六月初,陶峙嶽帶著這五萬多人攻占了伊拉克的港口城市巴士拉。這也使得李烈鈞隻獲得了十五萬人的補充,全部兵力加到一起也就不到三十萬。第三就是裝備的補充速度,由於英法要在西線的西段發動新的戰役,所以按照約定應該提供給中國遠征軍的裝備自然也就不得不延遲了。對此很有心做一番大事的李烈鈞不得不和代理參謀長蔣百裏等人一起把作戰計劃一改再改,最終整個西線大反攻期間,中國遠征軍隻動用了何應欽,張自忠,葉開鑫和夏威四個師十萬人左右的兵力按照協約國的要求進入到了意大利,會同十三萬意大利軍隊分兩路,一起朝著奧匈帝國的軍隊發動了一次攻擊,全殲奧匈帝國軍隊九萬人,自身傷亡約四萬人,其中意大利人三萬左右。這次作戰中,中國軍隊在蔣百裏的計劃下,再一次複製了運動戰的案例,趁著奧匈帝國軍隊和意大利軍隊激戰的機會,以張自忠一部有力的從德奧接縫處成功穿插到奧軍的背後,切斷了奧軍的退路,十萬奧匈軍隊不得不全線回撤。然後在奧匈軍隊主力圍攻張自忠部的時候,葉開鑫和夏威部全力側擊奧匈軍隊,一舉打垮了奧匈軍隊四個師,這時意大利人上來了,不過他們的戰鬥力實在是不敢太高看,戰場打爛了,這個時候何應欽做了一個大膽的戰術動作,其所部二萬五千人丟掉重裝備,朝著奧匈帝國軍隊的中央部位插了下去。奧匈帝國軍隊顯然還沒德國軍隊有韌性,離開了陣地之後的表現比德國軍隊還要慘不忍睹,結果何應欽這麼一插,龐大的軍隊立刻潰敗了。這場被歐洲軍事學家稱為盧布爾雅那戰役,被中國軍事學家成為奧地利會戰的最終結局是使得意大利軍隊攻占了今天的斯洛文尼亞全境,打開了通向維也納的大門。李烈鈞從這一場勝利中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榮譽,一個沉甸甸的意大利勳章就飛過來了。
隨後在西線反攻結束後,李烈鈞奉命回國任副總參謀長,徐源泉接任中國歐洲遠征軍司令。
而就在協約國發動大反擊攻勢的同一天,首任中國歐洲遠征軍司令官白崇禧,參謀長朱執信一行抵達上海。萬人空巷,迎接不世出的名將。。。
套用《大公報》新任主編邵飄萍先生的話說,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一直壓在中華民族頭頂上的恥辱第一次得到了洗刷。
而《國民日報》也刊登了國社黨中央宣傳部部長王春玲女士的親自撰寫的評論員文章:從黑龍江到新疆,從新疆到西藏,從西藏到南海,從南海到寶島台灣。無論是什麼民族,隻要是中華民族一份子,都無不為遠征軍全體將士的豐功偉績感到由衷的驕傲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