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不說英美法這些在華有巨額投資國家會有什麼程度的反應,至少日本的反應就有點托大。
麵對中國南支那政府的宣戰,日本的反應居然不是憤怒,在他們看來,這不過是支那一個地方軍閥的熱血上湧的反應而已。同時他們對於大日本皇軍的戰鬥力充滿了信心,在他們看來隻要天皇陛下的武士拿著竹槍輕輕一捅這個頭腦發熱的支那軍閥就死定了。所以他們既沒有進行總動員以提升日本的即時戰力,也沒有同意永田鐵山和石原莞爾等人提出來的把遠征西伯利亞的皇軍主力撤回的建議,因為無論是原敬首相還是田中陸相都不準備擴大對華戰爭。
一來是從目前的情況看,大英帝國似乎依然強大,歐戰結束後先是成功的鎮壓了德國革命和匈牙利革命,接著又積極幹涉土耳其和俄羅斯問題,怎麼看都不像是永田鐵山這些留歐歸來者說的要衰敗崩潰的樣子。不知道英國人的國庫已經空的在跑老鼠的原敬等日本高層自然不敢肆意擴大對華戰爭的規模,畢竟支那也是英國人的勢力範圍,是英國人牧場裏的羊,而日本的價值隻是看羊的狗,如果狗敢咬死羊的話,英國人這個農場主保不齊會把不聽話的狗宰了。和英國這種世界帝國開戰,日本人還沒那麼大的勇氣。二來則是目前日本國內也是矛盾重重,由於歐戰結束訂單銳減,日本的廠礦企業普遍開工不足。這也是原敬為什麼同意出兵西伯利亞和支那的原因,無非是通過擴大內需的方式實現內部挖潛從而緩解經濟壓力。但是不得不說由於過去幾年一直是為歐洲提供軍工產品的緣故,目前日本自身的戰爭力量儲備十分不理想,他們根本沒有足夠的力量來發動一場全麵侵華戰爭。特別危險的是支那南方的鋼鐵年產量預計到今年年底就能日本持平,雖然特種鋼數量不如,但光是數量就已經足以讓日本擔心不已了。盡管如此,在永田鐵山的支持下,日本軍部還是製定了A計劃和B計劃。
所謂A計劃,就是日軍在山東作戰順利,成功打垮南支那軍隊,接著戰事就移交給張作霖的奉軍繼續進行,日本隻需要坐山觀虎鬥然後安心發戰爭財就可以了。
而B計劃就恐怖多了,在石原莞爾的建議下,一旦日軍在山東地區作戰不順利甚至意外失利,那麼帝國應當考慮擴大戰爭範圍懲戒支那,這個時候就應當派遣更多的皇軍和聯合艦隊的主力一起在支那富庶的東南地區進行登陸作戰,給與整個支那以重創。。。
出於對天皇陛下負責的態度,田中不得不允許B計劃作為備用方案存在,而且放在九州的二個師團也將作為B計劃的執行部隊而存在。不過盡管如此,田中依然堅信以大日本帝國軍隊的實力,A計劃必然成功,板載,板載!
最終的問題還是出在執行上,盡管日本方麵早有預謀,但是由於種種原因,三個師團並沒有全部被運達山東青島。準確的說是三個師團的士兵被運抵了,可是許多重裝備還在從本土啟運的過程中了。沒有重武器的步兵師團隻能算是步槍兵師團了,前線的指揮官們可沒有荒木貞夫的豪氣,敢於讓武士們拿著竹槍去殺敵。所以田中的進攻計劃從戰爭一開始就變得無法執行了,日軍在此後半個月的時間內居然隻是接管了青島到濰坊的交通線。
既然日本人這麼客氣,那青年軍就沒必要講客氣了,白崇禧幾乎是宣戰的次日就下達了濟南戰役作戰命令。部署在徐州前線的十個師毫不客氣的開始了作戰行動。。。
白崇禧的作戰命令下達的非常細致,細致到讓東路軍總指揮劉興幾乎無事可做了。而且他的部署作戰目地十分清晰明確:
青年軍第一師張自忠部被要求行軍300公裏趕到淄博並就地組織防禦,值得一提的是,由於是突擊部隊,所以走京浦線坐火車就沒他們什麼事情了,最多是重裝備可以從這條鐵路走走,因為這條鐵路山東段目前還在張宗昌的控製之下。所以張自忠的部隊的任務是十分艱巨的,這還是建立在行軍線路多為平原,如果是山東,訓練再艱苦第一師也很難完成七天趕到淄博設防為濟南地區決戰保證時間的任務。第五師俞作柏部,第六師戴嶽部,第十五師顧品珍部,第二十一師陶均部四個師則從徐州出發,沿京浦線直撲濟南,白崇禧要求他們一分為二,善於運動作戰的第五師和第六師從側翼包抄前進,而十五師和二十一師則沿鐵路線交替攻擊前進。第二十五師薛嶽部,第二十七師朱培德部得到命令則是行軍二百公裏占領日照地區,威脅青島側翼。第二十八師朱建德部留守徐州,第二十九師劉明昭部則跟隨前進到濟南,不過不是簡單跟隨,而是要沿微山湖西側行軍,拿下濟寧後再走鐵路。而第三十師範石生部則被要求跟隨第一師行動,保持一天的行軍距離,這樣隨時可以對第一師形成有力增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