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6章 大事件(四)(1 / 2)

王振宇幾乎是一夜沒睡,來自後世的他深知新中國成立之前讓中國遲遲無法實現統一和發展的兩個國家不是別人,正是日本和蘇聯。尤其是蘇聯,到了1949年那個局麵了,居然還做著把中國一分為二,劃江而治的打算,幸好偉大領袖本質上還是一個民族主義者,所以蘇聯的企圖沒有得逞,不然長江以南的同胞還不幸福死。不過這一世因為王振宇的緣故,祖國統一的步伐明顯加快,快到蘇維埃還沒來得及輸出革命就基本完成統一了。所以在這個英法同樣虛弱無力,美國孤立主義依舊橫行的時代,日本就很不湊巧的成為了中華民族走向民主團結富強統一道路上唯一的絆腳石。

正當王振宇認為隻要打敗日本踢開絆腳石,接下來的所有事情就變得順理成章、順風順水的時候,始料不及的事情發生了,奉係這邊突生異變,張作霖死了。

王振宇思索了大半夜,又命人去把熊希齡、唐紹儀、顧維鈞請來,這三個人從孫文簽發命令免去熊希齡政務院總理職務之後就住在武漢一直沒回南京。而王振宇顯然並不是沒有能力收拾孫文,而是沒時間。

實際上自濟南會戰日軍受到重創並被困濟南城後,日本方麵頭山滿等人就急吼吼的跑到了南京和武漢,以日本海軍對上海,南京實施報複性打擊為威嚇,恐嚇王振宇放棄對濟南日軍的包圍。王振宇又豈是嚇大的,日本發動海軍來攻他是一點都不怕,光是德國佬幫忙設計的江防要塞都夠日本人喝一壺了。他真正擔心的是自己如果全殲濟南日軍,導致日本全麵動員並對對華作戰,自己是否吃得消。要知道曆史上這個時期的日本還處於大正時代,軍國主義並不是很強大,日本曆任政府在對華問題上也都是主張分步走,慢慢蠶食的政策。根據王振宇的記憶,1922年前,日本的主要擴張方向還不是中國,而是在俄國的西伯利亞,隻是由於諸多不可以明記史料的原因,日軍最後居然被看起來很是弱小的蘇聯紅軍從遠東地區趕了出來。所以如果條件允許,王振宇還是希望日本不要舉國之力和自己玩命,畢竟目前自己手上的工業生產能力也隻是勉強和日本持平,真玩命,鑒於自己內部的真實情況,王振宇的信心還真有點不足。誰敢保證自己麾下的將領不會指揮失誤,誰敢保證自己的工業生產不會出現異常,誰又敢保證自己的麾下沒人心存反念。這次和日本作戰,國民黨就表現的反跡十足了。氣得王振宇都大罵孫文是大漢奸,所以見好就收的心思也就存下了。

“熊老,唐老,還有少川兄,今天請你們來隻有一個目地,結束山東的戰事,暫時和該死的小日本修好,具體的辦法還需要你們幾位經常辦外交的老洋務來想。”王振宇一如既往的客氣,這也是下頭人願意拚命替他做事的緣故,待遇優厚,對人客氣,這樣的老板放在後世那就是標準模範的存在。

“文正啊,出什麼事情了?咱們不是在山東占上風嗎?為什麼要議和?”最緊張的是熊希齡,他和孫文鬧翻後那就鐵定是和王振宇綁在一條船上了。

王振宇擺擺手道:“熊老不要急,我軍此戰必勝,小日本不死也要脫層皮,青年軍什麼時候讓大家失望過啊!可是張作霖死了,現在東北和華北的局勢自然也就跟著亂了。我想了許久,一口氣吃成胖子是不現實的,我的想法是用和平的方式解決對日戰爭,把精力放到完成國內統一上來。。。”

又是一個上午的會議,大家拿著日本原敬首相密使加藤送來的密信,研究了大半天,最後由顧維鈞分析出了一個並不太好的結論。

“按照原敬的設想是維持當前的局麵不變,維持日本在華利益不變,然後解開濟南之圍,讓日軍體麵的從濟南撤到青島。”

王振宇思考了許久:“少川,你去和日本人談,可以強勢一點,不用怕,大不了翻臉大打就大打。現在要打,他們還真占不到便宜,我就不信他們還能雙線作戰。和談其實不好談,我們能讓步的東西其實不多,因為我這裏有幾個原則你是一定要堅持的。”

說著王振宇就站了起來,背著手踱步道:

“第一、主權問題不要談了,寸土必爭,無論是青島還是旅順,也就是日本人說的關東州,我都是要收回來。日本人就不要在這個問題上糾結了,經濟上我們可以做出補償,日本軍隊絕對不允許存在於中國的領土上。

第二、經濟核心問題不要談了,交通、礦產資源這種事關國際民生的項目肯定是不會讓他們日本人操在手裏的,所以滿鐵公司我肯定是要收回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