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製度才是真正的老板 2你不講製度,別人就跟你講條件
國有國法,家有家規。任何一個企業都應該有自己的一套規矩,而這一套規矩,就是公平合理的企業製度。如果你不講製度,不用製度管人,而是用人情管人,那麼員工就很可能跟你講條件,這樣你就很難服眾了。
蔡先生是北京一家公司的老板,小蘭是他的助理。小蘭是山西貧困山區的苦孩子,當初聘用她時,就是考慮到她的家庭實際情況(父親早逝,母親下崗,還有一個弟弟要上學),加上她能吃苦耐勞,蔡先生在她進入公司時直接按照正式員工的工資給她。當時公司其他的幾位管理者認為蔡先生這是婦人之仁,太過於講人情,而沒有按公司的製度辦事,這樣不利於管理公司。可是蔡先生不以為然,兩個月後,果然出了問題。
因為蔡先生提前給小蘭轉正,讓她享受了正式員工的待遇,所以,兩個月後,她的工資沒有繼續漲。可是小蘭不滿意,她說了很多理由,說她一個人幹了好幾個人的工作,特別辛苦。蔡先生隻好對她表示理解,但是這個崗位隻有這樣的薪資水平,蔡先生沒法給她加。否則,會引起大家的不滿。考慮再三,他對小蘭說:“這樣吧,我把你個人出的保險費報銷了,相當於每個月給你漲了200元工資,你覺得怎麼樣?你要想漲工資,也隻能等半年以後了,畢竟你的資曆太淺。”小蘭答應了。
隨後的一個月,小蘭在工作中頻繁出錯。蔡先生聽說她的母親要來北京,以為她是受家庭瑣事幹擾,所以沒太在意。當時公司的生意正轉入旺季,急需人手,其他事情也特別多。在這個節骨眼上,小蘭又找到蔡先生,要求漲工資。小蘭似乎覺得自己不可替代,覺得自己的價值沒被發現,要求公司每個月給他漲500元工資。這讓蔡先生非常惱火。
後來蔡先生和財務經理、銷售經理、物流經理商量,他們都覺得公司給員工的待遇應按照公司的薪資製度、獎勵製度來定,而不應該任憑員工講條件。最後,蔡先生辭掉了小蘭。
蔡先生作為一家公司的老板,在員工的工資問題上不遵照公司的薪資製度來定,而是和員工講人情。沒想到,他對員工的照顧卻沒有換來員工的理解,員工屢次和他談條件,要求漲工資。這真可謂是“好心被當成了驢肝肺”。這個案例告訴我們,你不和員工講製度,員工就會跟你講條件。
其實,中國人最愛講人情,尤其是在員工犯錯的時候,老板很喜歡說“下不為例”。可是,有了下不為例,就會有第二次,第三次。老板一定要認識到:在製度合理的前提下,如果你法外開恩,那麼就會為製度的推行埋下地雷。
古語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這句話充分說明了製度、秩序、規則的重要性。如果企業缺乏明確的規章製度,那麼工作中就很容易出現問題。如果企業有製度,但是卻不按製度執行,製度就會成為一紙空文,對員工根本無法產生約束力。
一般來說,有製度卻不嚴格執行,而是製度之外開恩,會造成諸多不良的後果。比如,造成員工職責不清。很多企業都有製度,但是卻不按製度執行,這就很容易造成某項工作好像誰都在負責,但實際上誰都沒有真正負責。於是,兩個部門對一項工作糾纏不休,相互扯皮,使原本有序的工作變成無序,造成了極大的浪費。
為了避免員工和你談條件,你一定要把公司的規章製度嚴格推行下去,讓每個員工按照製度去行事,避免造成管理的無序,對員工的積極性造成消極的影響。
一個人的智慧、水平是有限的,而且很多人對別人的能力往往又不太認同,都認為自己聰明能幹,所以不太容易服從別人。因此,如果單純的“人管人”、“人治人”,就很容易產生這樣那樣的弊端。下麵我們具體來看一下。
“人治”帶有明顯的隨意性、主觀性,缺乏科學性,員工很難適應;“人治”有很強的專製色彩,缺乏公平性、民主性,很容易導致決策失誤,也容易造成管理者和員工的關係緊張;“人治”是以人為主的,很容易出現“一朝天子一朝臣”的現象,員工很可能會巴結管理者,不利於“人和”;“人治”往往難過人情關,因為人與人之間,有親疏遠近的關係,一旦發生“獎親罰疏,任人唯親”的事情,管理者就會失去威信,團隊也會失去凝聚力。
所以,建立企業製度,凡事以製度為準,才是最靠譜的。看看戰場上,軍紀嚴明,眾誌成城的軍隊,總能打敗紀律渙散的烏合之眾。同樣的道理,企業也需要嚴格的管理製度,有了合理的製度,員工的工作效率才有保障,企業的長遠發展才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