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
1944年,美國著名記者哈裏遜·福爾曼作為《紐約時報》駐中國記者,在給羅斯福總統特使帕特裏克·J赫爾利寫的一封信中,無奈地抱怨了蔣介石的檢查製度,讓他“有腿不能走路,有口不能說話”,工作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要求與赫爾利同機回國。1944年底,福爾曼回國後,急不可耐地出版了《來自紅色中國的報道》一書,他在書中寫道:“中國共產黨人領導的紅色政權已經在中國創造了一個奇跡,他們用實際行動贏得了人民的尊敬和合作。”
092
1945年8月28日,香港《大公報》的女記者彭子岡報道:“在機場迎接毛澤東的隊伍沒有口號,沒有鮮花,沒有儀仗隊。當毛澤東麵露微笑,大踏步走下扶梯時,鞋底還是嶄新的,這顯然是他的新裝。”
093
1945年11月,美國記者約翰·羅德裏克前往延安,與所有那些中國共產黨人見麵後,在他的《報道中國》中這樣寫道:“我欽佩一個事實,即他們正試圖為貧困的中國人做些事情。”
094
1945年,美國記者約翰·羅德裏克第一次來到緊鄰戈壁灘,處於封鎖之下的中國共產黨聖地延安,驚愕地注視著那裏1萬多個窯洞,他在《報道中國》中這樣寫道:“這裏有一個由美國官兵組成的小兵營,存在僅4年,但創造了一項紀錄:它是第一個與中國共產黨主席毛澤東及其身經百戰的戰友們接觸的美國官方組織。”
095
1946年初,美國《時代周刊》記者威廉·格雷報道:“中國的內戰時好時壞,這種現象不是一次二次了。現在局勢嚴重惡化了。國共雙方都想在馬歇爾將軍來華前盡快加強自己的地位。盡管馬歇爾自赴中國以後,做了巨大的努力,但中國還沒有出現廣大的美國人認為的國共雙方達成妥協的跡象。共產黨明確表示,妥協即使在某些特殊的時候是有利的,也意味著失去所得或喪失機會。今年春天的機會是建立在政府方麵的饑餓、通貨膨脹和困難上。”
096
1946年5月5日,南京各界大約有5000人士,在中山陵舉行隆重的國都還都典禮。當天,重慶《新華日報》發表文章稱,還都南京是一件值得慶幸的事情。1946年10月10日,《世界日報》在社論中指出:“重慶對中國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占據非常重要的地位,所以在抗戰勝利之前夕,將明定重慶為永久陪都,以示國家對重慶的重視之意。”
097
美國記者約翰·羅德裏克在《報道中國》中這樣寫道:“1946年,我曾親眼目睹毛澤東在機場迎接馬歇爾的情景。在延安逗留期間,我很慶幸能有機會更多接觸到中共的高層領袖。我經常與朱德一同打乒乓球,但輸多贏少。”
098
1946年2月初,美國記者約翰·羅德裏克接受毛澤東的邀請,共進晚餐,他在《報道中國》中記錄了當時的情景:“毛澤東居住的地方很簡陋,家具非常簡單,他身上穿著的是一條打著補丁的舊藍衣褲,很顯然,他的衣服很少,一直在反複清洗。他的鞋子也磨損了,鬆散地打著結。話匣子一打開,毛澤東和我就談了兩個小時。毛對中國的前途有著高度的自信,我們促膝而談,中間有黃華做翻譯,聊得熱火朝天。我說,晚餐很不錯。毛告訴我,魚是來自50英裏以外的小溪。我打趣說,共產黨人的生活很好呀,有天然的美食享受。毛看著我,笑著說,羅德裏克先生,因為你是我們邀請的客人。在平日裏,我們不像這麼吃。”
099
1947年12月20日,美國《紐約時報》刊出這樣一條醒目的消息:“南京政府今日宣布,馮玉祥去年被派赴美考察水利,任務已經結束,著令其在年前返國,此令由駐美中國大使館傳達予馮。”
100
1947年年底,馮玉祥回國,在舉行記者招待會次日,《華僑日報》和美國各大報均在頭版頭條以大字標題發布了題目為《為被召回國事招待報界會議》的消息,消息稱:“馮玉祥發表重要聲明,指出蔣介石此舉違反行政手續。當時馮夫人不在紐約,聞訊後,急書一封短信鼓勵丈夫說:‘玉祥,國民黨員要重新登記了。老蔣召你回國,這一切都證明你在人民心目中的威望更高,高得使他怕極了!努力吧,光明就在眼前。’”
101
1949年2月,美國《生活》雜誌報道:“中國共產黨的軍隊頗具傳奇色彩,幾乎完全是一支神秘之師。十年的國共戰爭,他們一直以幽靈般的遊擊戰跟蔣介石的國民黨政府進行對抗,看似無論如何都不會成功。但十年之後,毛澤東仍然以勝利者的姿態登上了《時代周刊》封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