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天下英雄入吾榖(1)(1 / 2)

毫無疑問,一切問題的關鍵,還在於人,而人才的多寡,幾乎就決定著一股勢力的興衰存亡。

古代選拔人才,過去是軍功製度或者舉孝廉,再然後是九品中正製,最後是科舉。毫無疑問,科舉製度,是這些製度裏最合理的製度。

其他製度的主要弊端,還是很容易造成人才的來源被少數一些是世家大族控製,比如所謂九品中正製,設計的的當然很好,但是在實際的操作中,上品肯定多半是士族的,下品肯定多半是寒門的,這也是沒辦法,換誰也不能把自己的子侄給評成中下品吧?

這樣一來,主要造成了三個後果,一個這樣的話選拔人才的官員很難做到客觀公正,因此選拔的人才多半是紈絝子弟,好多除了誇誇其談,什麼都不會,這樣一來造成社會人才的斷層,文不能治國武不能安邦,國家當然不能升平,麵對外敵自然也沒有勇將站出來。

第二個後果也很顯然,由於幾乎所有人才,都是特定家族出來的,很自然的也就形成了門閥,而門閥製度,認得不是大是大非,也不忠君愛國,而是家族利益,門閥一出,君權馬上就萎縮了,而在這種年代,是一定需要堅強的領導核心,而且最好的選擇,就是君主。因為門閥之間必然形成互相製衡,這樣一來關鍵時刻沒有一個人說話能算話,而是陷入了討價還價,扯皮鬧事裏,怎麼可能辦得好事情。

第三個後果就是更可怕了,由於寒門人才沒有上升的渠道,就造成了社會階層的板結,更重要的是,這群人由於在自己的故國找不到機會,所謂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處處不留爺,爺去找胡虜。於是很多中原的優秀人才,在被逼無奈之下,紛紛投入胡人的懷抱,不然誰相信早就被漢武帝漢章帝打殘的那些個胡人,能有什麼本事造成五胡亂華的悲劇?

段業是懂曆史的人,每每想起這些事兒,段業心裏就如刀絞一般的痛,他深知,東晉王朝已經沒有希望,士族裏的謝玄,桓衝等人,雖然是人才,但那也是落日的餘暉了,大部分士族的子弟,早就已經徹底墮落,完全失去了進取心和鬥誌,東晉的殼子雖然在,囊裏也都上來了,而且這支力量已經注定不會再掌握在他們手裏。

根據段業的預期,這一段曆史,恐怕不會改寫,劉裕很可能還是會成為這支力量的領袖,而劉裕的可怕,曆史上的記載也好,現實裏的感受也好,都讓段業感到恐懼。

論個人能力,段業並不一定就怕了劉裕,可是問題在於,東晉之所以孱弱,絕對不是那裏物產不富饒,人民不努力,軍隊不效死,而是因為內耗太多,內耗的根本原因就是沒有堅強的領導核心,說白了就是沒有話事人。

一旦劉裕成了他們的領袖,這些問題,都將迎刃而解,那樣的話可就麻煩了!整合了整個江淮力量的劉裕有多可怕,曆史上的慕容德父子,譙縱,姚興父子都可以作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