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一章 七人同時論天下(23)(1 / 2)

隻是劉裕最痛恨的,卻是以他為代表的千千萬萬的赤子之心,卻一次次被那些可惡的門閥利用,甚至於這神聖的北伐當做政治鬥爭和別苗頭的工具,而可悲的是,無數年輕人們,卻根本不知道這一點,還以為他們北伐是真的憂國憂民,是真的誌在光複,以至於為了他們而拋頭顱灑熱血,埋骨他鄉拋棄妻子,這是何等的悲劇?

自從南遷之後,皇權旁落,基本上就是幾個門閥開始統治這個國家,王、庾、桓、謝等大族先後執掌朝政,幾個主要的大族相互牽製,又相互維係,從而使這種政出多門的局麵得以維持。這種局麵固然讓政局在中小規模的混亂之中,保持了一個大概的穩定,但是,在這種亂世之中,這種局麵卻極大地妨礙江南社會的全麵整合,根本無法形成一個堅強的領導核心,也很難產生眾望所歸的領袖,即使真的出現了這樣的人,其他的門閥們寧願葬送國家利益,也一定要把有這樣潛力的人給徹底打下去。所以,之前的北伐如祖逖、褚裒、殷浩、謝萬、謝玄北伐時,江南根本就是一盤散沙,牽製北伐的因素很多,說到底並不是兩個國家之間的對抗,而是這些統帥們個人的勢力和對方一個國家之間的對抗,因此他們未能取得大的成就。

祖逖北伐,朝廷並未給予實質性的支持,隻給了祖逖一千人的糧食和三千匹布,無奈之下,祖逖隻好帶著數千熱血青年過江,縱然如此,執政的王導和王敦甚至對於祖逖頗不以為然,還多有掣肘。

而當祖逖剛剛在河南打下基礎,擁有了大片土地和軍隊時,朝廷即派戴淵前往節製。祖逖想到自己夙興夜寐,朝乾夕惕,費盡了心血才取得的成就就將這樣付諸東流,不由得悲從中來,不久病死,北伐事業前功盡棄。

祖逖鬱鬱而終之後,朝廷終於略微有所醒悟,於是褚裒再次北伐,這一次,朝廷倒是給了相當的幫助,出征前進行了一定程度的動員,一時間朝野皆以為中原指期可複,而光祿大夫蔡謨等人,就站出來說怪話了,他們說什麼如果能夠光複中原,當然是好事,可是這樣一來,褚裒就勢必威震天下,無人可當,而手上又有軍隊,這樣一來,豈不是朝廷和皇上的心腹大患了麼?果不其然,朝廷對於褚裒的支持馬上就有所保留了,而他的北伐也毫不意外的敗了。

如果說,褚裒的北伐時,朝廷和某些小人的動作還僅限於局部的秘密的下黑手使絆子,還不敢公開做什麼的話,那麼最讓劉裕感到惡心的,就是殷浩那一次了。

土霸王殷浩北伐,既不是時機到了,也不是他自己一直有光複中原的誌向,而完全是朝廷為了抑製恒溫北伐的動議。為的隻是不讓桓溫搶了頭香占便宜,因此在完全沒有仔細準備的時候,就匆匆率軍北上,結果自然是一敗塗地,白白讓無數熱血男兒就此埋骨他鄉。而偏偏,劉裕的伯父和兩個叔父,都在那次戰役裏犧牲,這也是劉裕對於這些門閥大族們深惡痛絕的根本原因。

殷浩北伐失敗後,桓溫趁機反擊,通過朝廷政爭的辦法,好歹把反對者全部暫時趕出了朝廷,從而將北伐的資格據為己有,同時也將軍政大權握於己手。雖然手段可議,但是畢竟勉強實現了暫時的事權統一。

因此,桓溫的北伐,也多少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問題在於,桓溫北伐的用意,並不全在收複北方。他兵臨灞上卻不采王猛之議徑攻長安,進抵枋頭而不采郗超之議直趨鄴城,從此中似可窺見他雖專兵在外卻意在建康的梟雄心態。正是這種梟雄心態妨礙了他北伐成就的進一步取得。桓溫長期專擅上遊,遙製朝廷,雖王、謝大族亦無法予以裁製。

至於淝水之戰之後的那一次北伐,是劉裕這一輩子的一個噩夢,他現在還無法忘記,那一次,他渡過黃河,卻被迫南返時留下的眼淚,他也不會忘記,那一次北伐失敗,不是前線將士們不用命,不是敵人太凶殘,更不是前線的將軍們不勇敢不精通謀略,而完全是有人拖後腿!

可是偏偏,劉裕明明知道,是誰托的後腿,卻沒有辦法來將那個人碎屍萬段,隻因為劉裕就算大權在握,他還是寒族,還是沒有和士族門閥較勁的本錢。

劉裕能做的,隻有等待,堅持,同時奮鬥!雖然說時勢造英雄,但是英雄也可以造時勢,隻要劉裕不斷立功,他的聲望就會與日俱隆,隻要劉裕手上有軍隊,他的實力就會越來越強,到時候各方英才都會自動彙聚到他的身邊,到了那個時候,形勢比人強,就是自己和某些人算總賬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