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貨幣戰爭(17)(1 / 2)

當然了,不是沒有人有想法,有少數人,還覺得是不是謝安也“下水”了,開始撈錢了。

但是大家一查,還發現這一切和謝安真的一點關係沒有,完全是這個謝非手眼通天,本事太高,就有本錢白手起家把這些人都團結在他周圍,就能夠讓他們近乎無償的來幫自己。

這樣的人,大家都服氣,都沒話說。

而且這個謝非非常會做人,雖然他會的,隻有當年當地痞流氓那一套,可是話說回來,上流社會的人,不過是地位高一點,喜歡拿腔作調擺譜一點,有時候呢則稍微文雅一點,不會像市井之徒那樣隨便,但再怎麼說,那些普世的規製,對他們還是實用的。比如人大部分都是貪財好色,膽小怕死,這一點,其實在底層社會體現的是最赤裸裸的,而上層社會呢,老是喜歡藏著掖著,倒是顯得有些虛偽。

謝非其實就是看透了這一切事情,才把這一套拿在上流社會來用。

也合該他成功,你要是一般的底層人士,根本人家就不帶你玩,這一套當然也使不開。而一般的上流社會的人,或是出於身份,或是根本不懂底層的生活,或是由於好麵子,根本不可能去做這些事情。

而偏偏謝非,對於這些破事很精通,而他多少也和謝安是親戚,大家也得賣他點麵子,所以說他也是可以進場玩一玩的人,這下子也就玩大了。

謝非的辦法其實也沒啥巧的,就是舍得花錢,講義氣,願意幫忙。雖然說他隻是個糧商,但是他畢竟是謝安的親戚,身邊又有一幫狐朋狗友,很快路子就打開了,別說還真能幫到不少人。這下子謝非的聲望就上來了。

謝安(320年―385年)字安石,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曾祖謝纘,曹魏時任過長安典農中郎將(據羅振玉《芒洛家墓遺文四編補遺》所收“謝府君神道”);祖父謝衡,是西晉有名的儒學家,“博物多聞”,“以儒素顯”,任過博士祭酒、太子少傅、散騎常侍一類的文官。父親謝裒(一作褒),永嘉之亂時攜家南渡,在東晉政府中擔任過侍中、吏部尚書等要職。謝安出身於這樣的名門世家,從小受家庭的影響,在德行、學問、風度等方麵都有良好的修養。四歲時,譙郡的名士桓彝見到他大為讚賞,說:“此兒風神秀徹,後當不減王東海(即王承,東晉初年名士)。”

當時的宰相王導也很器重謝安,青少年時代的謝安就已在上層社會中享有較高的聲譽。然而謝安並不想憑借出身、名望去獵取高官厚祿。東晉朝廷先是征召他入司徒府,接著又任命他為佐著作郎,都被謝安以有病為藉口推辭了。後來,拒絕應召的謝安幹脆隱居到會稽的東山,與王羲之、許詢、支道林等名士名僧頻繁交遊,出則漁弋山水,入則吟詠屬文,挾妓樂優遊山林,就是不願當官。當時擔任揚州刺史的庾冰仰慕謝安的名聲,幾次三番地命郡縣官吏催逼,謝安不得已,勉強赴召。僅隔一個多月,他又辭職回到了會稽。後來,朝廷又曾多次征召,謝安仍然予以回絕。以此激起了不少大臣的不滿,接連上疏指責謝安,朝廷因此作出了對謝安禁錮終身的決定,經皇帝下詔才赦免。然而謝安卻不屑一顧,泰然處之。

謝安雖然屢屢不願出山,但當時的士大夫卻都對他寄予很大的期望,以至時常有人說:“謝安石不肯出,將如蒼生何?”他的妻子劉氏是名士劉琰的妹妹,眼看謝氏家族中的謝尚、謝奕、謝萬等人一個個都位高權重,隻有謝安隱退不出,曾對謝安說:“夫君難道不應當像他們一樣嗎?”謝安掩鼻答道:“隻怕難免吧。”果然,升平三年(公元359)發生的謝萬被廢黜事件,終於迫使謝安步入仕途。

謝萬字萬石,謝安的弟弟。他的器度不如謝安,卻也很有才氣,而且擅長自我炫耀,年紀輕輕就頗有名氣,仕途通達。升平二年(358),謝安的哥哥謝奕去世,謝萬便被任命為西中郎將,監司、豫、冀、並四州諸軍事,兼任豫州刺史。然而他並不是統兵作戰的材料,在升平三年十月受命北征時,仍然是一副名士派頭,隻顧吟嘯歌詠自鳴清高,不知撫綏部眾。謝安對弟弟的做法非常憂慮,勸戒說:“你身為元帥,理應經常交接諸將,以取悅部眾之心。像你這樣傲誕,怎麼能夠成事呢?”謝萬於是召集諸將,想撫慰一番。不料這位平時滔滔不絕的清談家竟連一句撫慰的話都講不出,憋了半天,幹脆用手中的鐵如意指著在座的將領說:“諸將都是勁卒。”如此淩辱輕慢,不僅不能撫慰將領,反而使他們更加怨恨。謝安無奈,隻得代替謝萬,對隊帥以下的將領一個個地親自拜訪,盡力加以撫慰,拜托他們盡力協助謝萬。但這並未能挽救謝萬失敗的命運。謝萬率軍增援洛陽,還未與敵軍交戰,手下士卒就驚擾奔潰。謝萬單騎狼狽逃還,軍士們本來要殺了他,看在謝安的份上才沒有動手。損兵折將的謝萬不久就被罷免為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