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節,就是蘇武牧羊時手裏拿的那個東西,表示身份的象征,代表自己是天子的代言人,所謂鉞,外表看起來,很像斧子,也是是天子的信物,代表生殺大權。節和鉞都是信物,但是象征的權限卻是不同,假黃鉞代表了皇帝出征,使持節則可以在地方上自行誅殺二千石以下的官員。持節可以自行誅殺無官職之人,若在軍事中,則可以誅殺官員。而假節可以殺犯軍令之人。
正因為如此,節代表天子,見了節,就像見到了天子一樣,凡持節的使臣,就代表著天子親臨,象征天子與國家,可行使相應的權力。武將假節的話,他在戰時狀態就不必左請示、右彙報,可以直接斬殺自己軍中觸犯軍令的士卒。而相對於節來說,鉞就是斧鉞,是一種刑具,所謂大刑用甲兵,其次用斧鉞,斧鉞”專屬君王,偶爾會暫借給人臣,所以稱為假節鉞。在君王所有的授權方式之中,假節鉞的規格是最高的,擁有了假節鉞的權力,不但可以隨意斬殺觸犯軍令的士卒,還可以代替君主出征,並擁有斬殺節將的權力。
昔日呂光出征,苻堅就賜給了假節鉞的權限,如今段業取代了呂光,鎮守涼州,這假節鉞的權限當然沒有道理不給。更何況,段業如今,已經是事實上的半割據狀態,涼州的官員將領,大部分都是段業自己提拔栽培的,既然是段業自己的人,那怎麼處置,當然就由著段業了,朝廷倒不如主動給他假節鉞的權限。
本來按照大家的設想,給個涼州刺史,其實也無妨的,畢竟人家實質上就是涼州刺史,這一次來長安,就是要這麼一個名分,如今名實相副,也算是好事。可是偏偏,苻宏這一次給的,不是刺史,而是州牧!
其實刺史本來是朝廷派到地方巡視的禦史,由於長期駐紮在地方,就漸漸成了地方官,但是實際上,刺史本質的關係,還在朝廷。可是州牧就不一樣了,州牧是明確的地方最高軍政長官,一般都有將軍封號,大小事務都可以自己決定,那地位肯定就比刺史要高得多了。而且,苻宏給的,還不是一州的州牧,而是四個州!這裏,秦州和河州,還有不少地盤現在被劉勃勃占領!雍州則有一半一直被雜胡盤踞,盜賊四起,涼州則基本完整的在段業手上。那這個時候,把四州的州牧都給了段業,意思很明顯,如果你能夠打下來,這四個州,就都是你的!
經略西域,這也是頗大的權力,呂光當時就有,如今苻宏繼續給段業這個權力,那如果段業願意,段業當然可以繼續起大兵征伐西域,撫恩懷遠!
但是這些,固然很厲害,卻並不是最緊要的,真正要害的,是別的幾個稱號。
首先,是這個武英郡王!這代表著苻宏直接把段業的爵位提高了,提成了武英郡王,這可是非同小可!
王爵在一個國家裏,地位僅次於君主,一般來說,是不能隨便封的,一般來說,隻有宗室近支的才能夠封王。王爵又分為親王和郡王,親王專封天子的兒子、兄弟;郡王則是離天子血緣關係比較近的宗室成員。
而段業這樣的臣子封王,有個專用的危險的稱呼,叫做異姓王!
異姓王指皇族以外的、因功而受封王爵的人。曆史上封異姓王的王朝,其實不少,可是段業很清楚的知道,封異姓王,這絕不是什麼好兆頭,不管是對天下,還是對自己。
最初封異姓王的是西漢的開國皇帝劉邦。可惜,劉邦封的楚王韓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趙王張耳、燕王臧荼、後燕王盧綰、長沙王吳芮、韓王信這八個異姓王,就沒一個有好下場。而之後的朝代也有封異姓王,但是是在天子勢弱的時候才會封,一旦封異姓王,就意味著一個朝代由盛轉衰或即將滅亡。為什麼?這個時候你靠加官進爵,其實已經無法打動人家,想要人家賣命,怎麼辦?隻好封王。
可是人家也不傻,你這異姓王,沒人受封的時候,大家當然是趨之若鶩,覺得很值錢。但是有人受封了,事情就不一樣了,就沒有那麼值錢了,人家過完癮了之後,還會怎麼想,可就不好說了。
另外封王也就算了,苻宏還直接封給了采邑,這就更加讓詫異了,要知道,采邑是賜給有爵位的人世祿的田邑。也叫“采地”、“封地”、“食邑”。這一萬五千戶,可是大手筆啊,基本是這三郡的大部分百姓了!昔日劉邦分封功臣,也不過幾百戶上千戶意思一下,苻宏這可真是大方的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