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虎彌是個心直口快的爽利之人,想到什麼就直接說了出來,從最初的自稱老哥哥,到後來的哥哥,這就是一個拉近彼此距離的轉變。
“這風箏啊,它起源於春秋時期,本是雅俗共賞,貧富皆可的遊戲,但到了後來,經過人們不斷的改進,就有了流派之說。”
二人說的興起,都席地而坐,譚虎彌雙眼炯炯有神,講起了這風箏的故事來,正好劉宇浩在這方麵的知識也很匱乏,笑著招呼幕月兒來帶走譚虎彌的孩子,聽起了故事。
“劉兄弟你手中這個風箏線軸我看的很仔細,以我的經驗來說,現在我可以肯定它是正宗的唐家風箏,觀其形,應該屬於清朝中期的,要是能確定的話,那它就是唐洪飛的祖輩之作了,極其珍貴。”
劉宇浩點著頭,隻聽譚虎彌講,自己並不插言,剛才自己用八錦之術查驗過的,這線軸的確是“風箏唐”的作品。
但劉宇浩對這“風箏唐”究竟是個什麼人,這個人又有著什麼樣的故事,這些劉宇浩都是十分陌生的,正好有這譚虎彌講解,補充些知識。
“譚大哥您接著講。”劉宇浩微微笑著說道。
“說起這唐家紮風箏的曆史可就長了,唐家第一個紮風箏的人起始於明末年間,其作品曾流傳於青州、萊州、沂州三府。到清鹹豐年間‘唐家風箏鋪’正式開張。其第三代傳人唐洪飛、唐洪亮兄弟,開過竹器店,同時兼製風箏。他們將購進的毛竹先選出適宜的製作風箏的材料,其餘的再製作竹器,所以他們的風箏材料很好。”
譚虎彌說起這唐家風箏來如數家珍,毫不含糊,足見此人的文化底蘊還是很強悍的,不然的話也不可能一眼就能辨別出風箏的年代和出處來。
“劉兄弟可知道《紮彩圖譜》?”
那譚虎彌摸出一顆煙,遞給劉宇浩,劉宇浩是不抽煙的,但他也不反對抽煙的人。笑著擺手拒絕了譚虎彌的好意。
“願聽譚大哥詳談!”劉宇浩笑著說道。
劉宇浩哪裏就知道什麼圖譜之類的知識了?要說劉宇浩知道的圖譜怕是隻有那張已經被自己消融在體內的那張鹿皮圖譜罷了。
“唐洪飛其祖上曾傳下一部《紮彩圖譜》,其中介紹了21種串式、桶式、硬翅風箏和彩燈的紮製方法,可惜現已失傳。唐家風箏的第四代傳人是唐延壽,其父唐洪飛、唐洪亮是叔兄弟,父子二人大膽創新,把“唐家板子硬翅風箏”兩翅加寬,使之更加吃風、宜飛。唐延壽還創造了像形風箏,他的‘雙燕’被稱為一絕。”
吸了口煙,譚虎彌又繪聲繪色的講起了這《紮彩圖譜》的事,邊講還邊把玩著那線軸,絲毫不掩飾自己眼中對劉宇浩那瑞獸風箏線軸的羨慕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