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的收藏保護是個有講究的話題,很多玩明清老玉的人常說:“明清玉器容易鑒定,高古玉器難鑒定”,其實不然。
高古玉器絕大多數曾經入土,舊化痕跡明顯,所以以秦為先二十年潘家園討生活的經驗,基本上一眼就能看出真偽。
可對於那些大部分明清玉器就不同了,那些玉器傳世品年代較近,舊化程度低,且目前高仿明清容易到位,因此鑒賞高古玉器較易,鑒賞明清特別是傳世品很難。
還有一點原因劉宇浩不會說出來,那就是因為秦胖子平時接觸高古玉器機會較少,而且總是拿以前曾經流行過所謂“工藝痕跡派”和“器物紋飾派”兩大鑒賞派係的眼光去看身邊的老物件,時不時的打眼吃藥也就不足為奇了。
要知道,兩大鑒賞高古玉派係一者以分析微觀工藝痕跡為主要手段,一者以分析紋飾器型為主要手段,但後來都遇到了實際問題。
不管是從器型紋飾還是以工藝痕跡去分析一件高古玉,現代的高仿都已經幾乎全麵攻克所有難關,也就是說,高仿已經能夠完全製造出符合時代特征的所有紋飾和痕跡,以秦為先的個人造詣根本無法分辨真偽。
“宇浩兄弟,此環龍紋氣勢疲弱綿軟,缺乏戰國龍紋矯健靈動、富有力度的氣象,而且龍身還憑空多出一個不倫不類的錨狀裝飾,我不看好它。”
可秦為先並不死心,從劉宇浩手中拿過那塊龍紋環後仔細端詳了一陣,又用手搓了搓,放在鼻端下嗅了一會,仍然搖搖頭堅持自己的看法。
劉宇浩讚賞地點點頭,沒想到兩年多了,胖子大哥老本行一點都沒生疏,“秦大哥,我可沒有說這塊玉就是高古玉哦。”
“這不廢話麼!”
秦為先翻了個白眼,把龍紋環丟到一邊,道:“這玉沁色生硬突兀,不夠自然,我看,肯定是人工仿沁,那個姚四兒真他娘混球,要不是我聞到玉上麵的蠟味,差點就打眼了,這得害多少人呀。”
偽古玉的關鍵在於玉料的選用和人工仿沁。選擇品相接近古玉的玉料,是偽古玉以假亂真的前提。據高濂《遵生八箋》記載,明代吳中玉工為了仿製漢宋螭玦、鉤、環,就選用蒼黃、染色、邊皮、蔥玉或帶淡墨色玉。
在傳世的明代仿古玉劍飾中,就常見一類雜有墨色斑塊的瓷性青白玉。當今“高仿”偽古玉,也一樣精心挑選帶有瑕疵、斑塊、綹裂的雜質玉或劣質玉,因而其在玉料和琢工方麵的成本非常有限,主要精力花費在仿沁做舊環節。
古今偽古玉在仿沁色方麵的選擇涇渭分明。
古人崇尚盤摸得圓潤紅熟的“熟坑”玉器,而上世紀二十年代末以來,隨著安陽殷墟等遺址的考古發掘,愛玉人士逐漸接受和喜歡上了出土的“生坑”玉器。
所以,宋元至民初,“老提油”、“新提油”、“琥珀玉”、“血玉”、“梅玉”等種種匪夷所思的仿沁技法大行其道,但都以模仿“熟坑”玉器為目標,而當今偽古玉,卻都在模仿出土“生坑”玉器方麵窮極功夫。
劉宇浩也不反駁,笑笑道:“秦大哥,麻煩你幫我準備一些東西。”很快,劉宇浩就把自己所需要的東西寫了下來交到秦為先的手中。
雖然對劉宇浩為什麼會需要那些無關緊要的東西很疑惑,但秦胖子還是很快把那些東西找來,“兄弟你看看這些是不是你要的,還缺啥不?”
“秦大哥,我給你變個魔術。”
劉宇浩把龍紋環丟到冷水中打開電磁爐開始加熱,忽然,劉宇浩感覺自己這話說的非常沒腦子,自己先哈哈笑了起來。
“變,魔術?”
秦為先一頭霧水,目不轉睛地盯著加熱的那鍋水,努力想搞明白劉宇浩究竟要做什麼。
水很快就開了,劉宇浩看了一下鍋裏龍紋環的情況後,緩緩將少量純堿和洗衣粉倒入其中,自言自語道:“還好,如果真是高古玉就麻煩了。”
建國初期,大批的明清舊玉被當時古玩圈裏的人用一種“過蠟”保管方式塗抹。
時隔多年後,如今有些藏家收藏了那批玉,但讓藏家們困惑的是,在“盤玉”時,因為上麵有一層黏糊糊的辣,手上的感覺不舒服,可如果硬性刮除玉器表層上的蠟勢必會使古玉受傷,甚至更嚴重者可能造成崩裂,所以很多人常常為怎麼祛除附著在玉器上麵的蠟而苦惱。
如今劉宇浩展示的就是由王師傅改良過的“過水祛蠟法”,通過物理熱傳導將留在玉器表麵上的附著物祛除,而又不會傷害到古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