斧、削、锛、牛油和黃蠟、大、小風箱和山西陽城所出坩堝......
作坊內的物件雖然已經腐朽,但也有許多仍保留著最初的原貌,劉宇浩一件一件看過去,眼睛珠子差點沒瞪出來掉到地上。
“這......這是地下黑工廠嗎?”
劉宇浩哭笑不得的腹誹了一句,那些工具雖然距今四五百年,可全部放在一起,劉宇浩還是知道它們到底是幹嘛用的。
楊木桴炭、光砂和玉田砂乃磨料用途,磚、石灰等用於築爐,黃砂用來製作模坯,坩堝的用途就更簡單了,直到現在還有不少手工作坊在利用坩堝鑄造大型器物。
由此,劉宇浩推斷,墓中裏的那些器具組成在一起,其實就是一個失蠟鑄造作坊。
失蠟法,又稱脫蠟法,也稱“熔模法”,是一種鑄造方法。
在現代的精密鑄造中失蠟法稱為熔模精密鑄造,古代在青銅鑄造上就已經開始使用這種方法,其技術原理起源於焚失法。
失蠟法的做法是,用蜂蠟做成鑄件的模型,再用別的耐火材料填充泥芯和敷成外範。加熱烘烤後,蠟模全部熔化流失,使整個鑄件模型變成空殼,再往內澆灌溶液,以便鑄成器物。
現代熔模鑄造,鑄件重量一般不超過五十公斤,但古代卻用失蠟法鑄造大型器物。
《天工開物·冶鑄篇》有這麼一篇記載,“凡造萬鈞鍾與鑄鼎法同。掘坑深丈幾尺,燥築其中如房舍,埏泥作模骨。其模骨用石灰三和土築,不使有絲毫隙拆。幹燥之後,以牛油黃蠟附其上數寸......凡萬鈞鐵鍾與爐、釜、其法皆同,而塑法則人人省嗇也”。
在曆史上,利用失蠟法鑄器,將其技術推向巔峰的就是宣德爐,剛好劉宇浩手中就有一件,為了更好的了解精美絕倫的宣德爐,劉宇浩對失蠟法做過深入的研究,所以一眼就能辨別墓室內那些器物的用途。
越來越好玩了!
雖然這個發現讓劉宇浩心中難掩激動,但與此同時,他腦袋裏更加糊塗了。
某些沿海城市的確有利用地下室加工假冒產品的“地下加工黑工廠”,但那些畢竟隻能是在地下室裏進行,像這樣把一個失蠟鑄造作坊搬到墓穴裏來,劉宇浩還是第一次聽說。
那啥,闖王也忒有才了點吧!
如果劉宇浩沒記錯的話,明末清初那會應該是沒有侵權一說,更沒有什麼所謂的假冒偽劣產品,李自成這麼做,究竟是出於什麼目的呢?
想起那個後來成為短命大順皇帝的李自成,劉宇浩頭腦裏就閃現出來的是一個農民英雄形象。
其實,在發動起義前,李自成是個下崗驛卒。說白了,在下崗前,人家闖王本是捧“鐵飯碗”吃官家飯的“工人”。
李自成童年家貧,曾為地主放過羊,吃盡了生活之苦。明末陝北連年旱荒,農民紛起暴動。不過,天啟六年那會,時年21歲的李自成還僅僅隻是米脂縣銀川驛的一名驛卒。
所謂驛卒,其任務是傳遞公文,護送過往官員和重要賓客,運送重要物資。
這是一種苦差事,報酬卻很低,一天不過工銀三分。明代,十裏置鋪,六十裏置驛,但驛站這個公家設施卻成為了官員謀利的工具,常常以此損公肥私。驛卒們本來就很低的工資,也常常被貪官們克扣得分文不剩。
工資少倒也罷了,畢竟那時的闖王還能借著“工人老大哥”的身份混口飯吃,可沒想到,崇禎三年,朝廷為節省開支整頓驛站,裁撤數萬驛卒。
就這麼,李自成下崗了。
丟了工作沒飯吃誰能忍受?
下崗以後的李自成自然不甘心,憤而參加農民軍,“奮臂大呼,九州幅裂”,最讓人不敢想象的是,這個當年在政府部門做過事,有很強的組織能力,結果被優化組合下崗了的李自成,十來天內就把隊伍發展到數千人。
造反?在那個年代換作別人早就玩完了,可李自成卻憑著堅韌不拔的意誌,竟一次次鹹魚翻身,東山再起,卷土重來,最後擁軍百萬,占領了北京,宣告了大明的滅亡。
在劉宇浩所學的書中,後世的研究者們尊闖王李自成為世界500民族英雄之一、世界15位革命崛起者之一……
很可惜的是,由於沒有正確認清形勢,沒有能很好地鞏固來之不易的勝利果實,李自成的大順皇帝曇花一現,功敗垂成,以悲劇英雄結束了人生。
這麼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的人物居然在一座墓穴裏開起了“黑工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