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無題(2 / 2)

在白悟塵看了秦朝的滅亡主要原因還是在統治者經驗不足,其中也包括嬴政在內,秦二世胡亥登基後就開始享樂,並再次加重刑法,延期服役人員的處罰變成了“失期當斬”。

秦國在攻占天下的時候,可以用嚴刑峻法軍事管製。可是,當天下太平時,卻不能轉變策略,以仁義安撫天下,最終導致滅亡。

其實隻要秦朝能夠關愛天下百姓,不去搶奪百姓財富,不去大修土木,折騰百姓,那麼,天下就不會滅亡。

隻要初期好好安撫百姓穩定人心,想來秦朝延續個數百年應該是沒有問題的。

大家都說秦朝是暴秦。可是,在任何一則流傳到今天的史料中,沒有一則提到秦朝有餓死的老百姓。我們回想下秦朝末年那些起義,就可以發現一個很奇怪的現象。

陳勝吳廣是因為“失期”,即不能在規定期限趕到指定地點,於是要被斬首。既然造反是死,違背期限也是死,那不如選擇造反。造反還有一線生機。

劉邦和沛縣的那些兄弟本來也是要去鹹陽打工,可是同樣在途中遇上大雨,不能在指定期限趕到。劉邦說,你們都走吧,我一個人去領死罪。眾位兄弟很感動,認劉邦做老大,大家一起在芒碭山落草。

中國絕大多數王朝的滅亡,都是因為百姓窮苦,沒有飯吃,實在活不下去了,才奮起反抗。可是,秦朝的暴亂不是因為饑餓。

秦朝的法律是不是很嚴苛呢?

秦朝有一項規定,朝廷征兵必須從23歲以上男子中征招。當時,男子20就已經加冠,即成年。

為何秦朝不以20歲作為征兵的起點年限呢?因為當時有一種說法,叫做“民三年耕而餘一年之食”。

即老百姓三年耕種後,就可以積攢一年的餘量。秦朝的法令正是讓壯年男子在家耕作三年後,才參軍服役,勞作一年。滿一年後回鄉繼續務農。

並且,在這一年間,如果斬獲敵人,立下軍功,還可以分給田產布匹。秦朝的軍隊正是因為沒有後顧之憂,而且賞賜豐厚,戰鬥力才遠超六國部隊。

從這點看,秦朝的法令其實還是很人性化的。

那問題究竟出現在哪裏呢?

問題主要是秦朝太大了。

以往幾千年,雖然中國也出現了夏商周這樣的大帝國,但是他們施行的管理方式,菲常鬆散。

即周天子管理王都附近地區,然後分封諸侯管理各自的一塊封國,大夫管理各自的一塊封地。

諸侯國的大夫和周天子之間,沒有進貢的義務,也沒有任命的權限。大家都是一級管理一級。

但是,大秦帝國打破了幾千年的規矩,秦始皇雄才大略,他要把天下所有的州縣全部掌握在自己一人的手中。

雖然他修建馳道,大大提升了交通的迅捷度,但是,空前的大帝國,還是帶來了許多的問題。

比如說,暴民的起義。

陳勝吳廣、劉邦等人為何要起義?因為失期。為何會失期?

因為指定期限的官員,隻是按照過去的秦國的標準,簡單估算達到目的地所需要的時間。

比如說,秦國時代,鹹陽的百姓到達函穀關需要五天,五天可走五百裏。於是,一些官員就照搬,從某地到另一個,一千裏,必須在十天內趕到。

但是,天下之大,許許多多的地方都是以前的秦國官員菲常陌生的。各種地形,比如草地、沼澤;各種天災,比如大雨、塌方。指定期限的官員並不會去管這些。

大都是中央需要開展什麼大型工程,就依照秦國時代的慣例,從各地征調民夫。在大秦帝國的高層看來,已經給了足夠的期限,可是,落實到各地百姓處,許多卻注定是一條不歸路。

中國曆史上第一個真正意義的大帝國,秦朝,它開創了許多個第一,在許多方麵都是對未知世界的嚐試。它的成功,是因為製度的成功;它的失敗,其實還是因為製度上的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