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三年,九月八日,天氣和暢,雲淡風輕。
這是曹操從許都率軍南下的第八日了,日夜兼程、車蓋南下。那日的他帶著無限的榮光,天子車架親來送行、朝堂百官皆自唱頌的場麵猶在眼前,而今,其已經攜帶著無與倫匹的威勢,率軍過魯陽、驅博望、脅棘陽、至新野了!如此一路行來可以說是暢通無阻、輕裝而前,疾趨至宛、葉之間了,正是采納了荀彧荀令君的建議。
而在他快速抵達新野的時候,收獲了一分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降帖,並且是以節迎之。
這可就有講究了,節者,符節也!如今天下大亂、四分五裂,各地割據勢力都貪圖用代表王命的符節來抬高自己的身份,不禁劉表父子如此,就是劉焉父子、甚至是馬騰父子皆是如此,馬騰不還曾是前將軍、假節嗎!那正是標誌著他對三輔地區具有某種節製效力!這也是馬家能夠在三輔紮下跟腳的一個很大的原因。而這次劉琮肯送來符節,也就是表明了他的誠意。
如此之誠意,曹操自是來著不拒了,在驅除了諸將的‘疑其詐’後,再次南下進兵了。如此大義之上的荊州已經歸曹操所有了,不過他還遠遠的沒有掌控荊州,不說別的,就是駐紮在樊城的他的老對頭‘天下英雄’之二的劉備!方還安然呢,這也是他急於南下的原因!劉備不滅,則荊州終不為他之所有也!
話說劉琮怎麼說也是一代雄主劉表的繼承人,怎地就如此不濟,方從其父手中接過荊州,居州牧之位尚未盈月,甚至是一兵未出、一矢未射的就選擇舉州而降了曹操呢?!
這恐怕就是因為荊州的世家豪族們欲降曹操耳!君不見戰事未起、曹兵方下,章陵太守蒯越及東曹掾傅巽等就往州府勸劉琮道:“逆順有大體,強弱有定勢。以人臣而拒人主,逆道也;以新造之楚而禦中國,必危也;以劉備而敵曹公,不當也。三者皆短,將何以待敵?且將軍自料何如劉備?若備不足禦曹公,則雖全楚不能以自存也;若足禦曹公,則備不為將軍下也。”
看似勸言,實則脅從也!劉琮稚子,怎有主觀也!自是從之。如是方有了‘九月,操至新野,琮遂舉州降,以節迎操。’之事!
劉琮做的糟心事不止如此,他在投降曹操之時,竟然因為‘懼怕’而不敢告之劉備,這進一步的說明了他的‘小孩子’心理,同時也表明了,荊州於劉表到其手上的交接過程中並沒有那麼的順利,他也沒有控製荊州之勢力!如此其選擇降曹也就順理成章了。
但是劉琮所做之事確實沒有表現出什麼‘仁、義、禮、信’來,非是君子、丈夫所為也,最為士子、誌士所不齒,這也就給了劉備以可乘之機。使得‘備將其眾去,過襄陽,駐馬呼琮;琮懼,不能起。琮左右及荊州人多歸備。備過辭表墓,涕泣而去。’之事的產生,這也就極大的助漲了劉備在荊州的名望與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