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一次,老和尚見大殿上的蠟燭讓老鼠咬壞了,就當眾訓斥了明皇。明皇心想,伽藍神連自己麵前的東西都管不住,還怎麼管殿宇?更害得自己受罵,越想越氣。於是,他就找管筆,在伽藍神的背後寫了“發配三千裏”幾個字。這些都反映了明皇不甘於受壓迫的性格。 可是,他做行童不久,寺裏的糧食不夠和尚們吃了,寺裏也得不到施舍,主持高彬法師隻好罷粥散僧,打發和尚們雲遊化緣。這樣,明皇才做五十天行童,而且還不會念經、做佛事,但是沒有辦法,也隻好扮成和尚的樣子,離開寺院托缽流浪。這時明皇年僅17歲。
明皇邊走邊乞討,他聽人說哪裏年景好就往哪裏走,他從濠州向南到了合肥,然後折向西進入河南,到了固始、信陽,又往北走到汝州、陳州等地,東經鹿邑、亳州,於1348年又回到了皇覺寺。在這流浪的三年中,他走遍了淮西的名都大邑,接觸了各地的風土人情,見了世麵,開闊了眼界,積累了社會生活經驗。艱苦的流浪生活鑄就了明皇堅毅、果敢的性格,但也使他變得殘忍、猜忌。這段生活對明皇的一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明皇在外雲遊的三年,也正是元末農民起義風起雲湧的時期。社會上廣泛流傳著“明王出世,普度眾生”的說法,北方的白蓮教也在進行同樣的宣傳。明皇在流浪中,也接觸到這樣的宣傳,他目睹國是日非、人民生活惡化的現狀,意識到天下大亂很快就會來臨了。於是在回到皇覺寺後,他發奮勤學,廣交朋友,準備幹出一番事業來。
1351年,白蓮教首領韓山童、劉福通在穎州(今安徽阜陽)發動起義,並推韓山童為明王。同年八月,彭瑩玉、徐壽輝在蘄水(今湖北浠水)起義。這些起義者用紅巾裹頭,故稱紅巾軍。1352年,郭子興和孫德崖在濠州起義。
明皇聞聽起義的消息,不由心想,老在寺院裏,隨時可能被元官軍抓走,性命難保。正在此時,他收到兒時夥伴湯和的信,湯和在信中邀請明皇參加郭子興的義軍。恰在此時他的師兄秘密告訴他,說有人知道此信,要去告密。於是,明皇放下缽盂,趕緊去投奔郭子興的紅巾軍。這一年,明皇25歲。
在明皇稱帝之前,奉行的策略是朱升提出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高築牆是指加強軍事防備,鞏固後方;廣積糧是指發展經濟生產,儲備糧食,增強經濟實力;緩稱王則是指不要過早稱帝,以免樹敵過多。這三條建議極具戰略眼光,是明皇發展初期的指導思想。
明皇在和州駐守幾個月後,糧食供應成了問題。與和州相對,緊靠長江南岸的太平(今安徽當塗)、蕪湖是盛產稻米的地方,但是沒有船隻,隻能望江興歎。這時恰好兩支紅巾軍的巢湖水軍前來歸附,明皇親自處理合並事宜。七月間,巢湖水軍千餘隻戰艦突破元軍封鎖抵達和州。明皇的步馬軍登上巢湖水軍的船隻,從和州東渡長江。到達對岸的采石,常遇春一馬當先,率軍衝殺,攻克采石,獲得大量糧食。將士想把糧食和戰利品運回和州慢慢享用。見此,他果斷地命人砍斷船纜,任船順流而下,斷絕退路。將士們見無路可退,一鼓作氣,在明皇率領下攻克太平。進入太平,明皇重申軍紀,嚴禁擄掠,有個別兵士犯禁,立即處死,因此,明皇的軍隊受到當地百姓的擁護。明皇於是置太平興國翼元帥府,自己做元帥,任命李善長為帥府都事。這樣,明皇便開始了穩固根據地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