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解放戰爭時期,任西北野戰軍(後為第一野戰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司令。1947年3月初,國民黨軍胡宗南等部二十多萬人重點進攻陝甘寧解放區時,指揮僅二萬餘人的部隊,同十倍於己的敵軍作戰。在中共中央和解放軍總部主動撤出延安後,向毛澤東提出采取拖疲敵人的“蘑菇戰術”的建議,伺機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在一個半月內連續於青化砭、羊馬河、蟠龍鎮三戰三捷,後又在沙家店殲敵兩個旅,挫敗國民黨軍對陝北的重點進攻,扭轉了西北戰局,有力地配合了人民解放軍在其他戰場的作戰。1948年2、3月間率部在宜川、瓦子街一舉殲敵五個旅,於4月22日收複延安。1949年在解放軍向全國大進軍的過程中,指揮第一野戰軍和第十八、第十九兵團,運用軍事進攻與和平談判方式,解放西北五省。後任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一書記、西北軍政委員會主席、西北軍區司令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1950年10月,當美帝國主義侵略朝鮮、嚴重威脅中國邊境安全時,他堅決擁護毛澤東關於抗美援朝的決策,出任中國人民誌願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指揮中國人民誌願軍,同朝鮮人民軍一起,在七個月內連續進行五次戰役,把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趕回到三八線,迫使其轉入戰略防禦,接受停戰談判。經過兩年邊打邊談,於1953年7月簽訂停戰協定。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會議常務委員會授予他“朝鮮人民共和國英雄”稱號。1952年4月回國,主持中共中央軍委日常工作。1954年9月起任國務院副總理兼國防部部長和國防委員會副主席。在此期間,他以極大的魄力,領導實行軍隊組織機構和重大製度的改革,改善武器裝備,組建技術兵種,舉辦各類軍事學校和研究機構,實施正規的軍政訓練,建立第一線國防築城體係,促進人民解放軍在保持優良傳統的基礎上,實現從單一兵種到諸軍兵種合成軍隊的曆史性轉變。1955年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和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56年被選為中共第八屆中央政治局委員。1959年7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廬山會議)期間,勇於直言,寫信給毛澤東主席,對“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中的錯誤提出批評,遭到錯誤的批判,並在中共八屆八中全會上被錯定為“右傾機會主義反黨集團”的首領,免去國防部長職務。9月底,搬出中南海,到北京西北郊掛甲屯居住,邊學習,邊勞動。1962年6月,他給中共中央和毛澤東寫信,反駁廬山會議強加給他的不實之詞,堅持真理,再次受到錯誤的批判和審查。1963年上半年,他在缺乏資料的情況下,總結畢生軍事經驗,撰寫“軍事理論筆記”。1965年9月被派往四川任中共中央西南局“三線”建設委員會第三副主任,仍顧全大局,兢兢業業地工作。“文化大革命”中,又遭受嚴重迫害,他據理鬥爭,堅貞不屈,由於長期的摧殘和折磨,1974年11月2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七十六歲。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為他平反昭雪,恢複名譽。
彭德懷的軍事論著很多,集中反映在《彭德懷自述》(1981年出版),彭德懷傳記組編輯的《彭德懷軍事文選》(1988年出版)中。《當代中國人物傳記》叢書編輯委員會編輯的《彭德懷傳》於1993年出版,王焰主編《彭德懷年譜》於1998年出版。葉劍英
1897年4月28日生於中國廣東省梅縣雁洋堡下虎村一個小商人家庭。原名葉宜偉,字滄白。1902年入鍾傲泉私塾讀書,後進古玉泉私塾讀書。1908年就學於丙村鎮三堡學堂。1912年就學於梅縣東山中學。1916年在梅縣橫山新群小學教書。後隨父赴南洋謀生,到達馬來西亞的怡堡。1917年夏回國,入雲南陸軍講武堂學習。畢業後前往福建漳州,追隨孫中山從事民主革命,加入“援閩”粵軍。1920年8月參加粵軍回粵驅逐桂係軍閥之役。不久,任廣東東路討賊軍司令部參謀。1921年10月,隨中華民國非常大總統孫中山出巡廣西,後任江防艦隊海軍陸戰隊營長。1922年夏,當投機革命的廣東軍閥陳炯明發動武裝叛亂時,葉劍英率部參加護衛孫中山、反擊叛軍的作戰。10月,前往福建,任東路討賊軍第八旅參謀長。1924年春,任建國粵軍第二師參謀長,應廖仲愷之邀,參與籌辦黃埔軍校,任教授部副主任。1925年2月,陳炯明叛軍再次來犯,奉調回第二師參與組織指揮作戰,保衛廣州,參加第一次東征。10月,參加第二次東征,同月參加平定廣州商團叛亂。先後兼任第二師獨立營營長和新編團團長,設營於香州,配合黃埔軍校培訓軍士。1926年任國民革命軍第一軍總預備隊指揮部參謀長,參加北伐。攻克南昌後任新編第二師師長。1927年4月蔣介石發動反革命政變後,毅然通電反蔣,從吉安赴武漢,任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麵軍第四軍參謀長。同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南昌起義前,在九江得知汪精衛陰謀加害葉挺、賀龍的消息,立即告知葉、賀,並商定對策,挫敗了汪精衛的陰謀。南昌起義後,勸說第二方麵軍總指揮張發奎放棄尾追撤出南昌的起義軍。後兼任第四軍教導團團長,率部南下,進入廣州,任中共廣東省軍委委員。根據中共廣東省委的指示,積極擴充教導團、警衛團等革命武裝,為起義創造條件。12月11日,參與領導廣州起義,任工農紅軍副總指揮。1928年冬,赴蘇聯莫斯科,入中國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學習。1930年回國,到達上海。1931年初,進入中央蘇區,曆任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兼總參謀部部長、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麵軍參謀長、中國工農紅軍學校校長、瑞金衛戍司令員、閩贛軍區及福建軍區司令員,參與反“圍剿”作戰的指揮。1934年,被選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紅軍長征前,任軍委第四局局長。10月,任軍委第一縱隊司令員兼政委,參加長征。11月,在西延、龍勝山區敵機的一次空襲中負傷。12月,任中央縱隊副司令員兼軍委第一局局長。第一、第四方麵軍會合後,任紅軍前敵總指揮部參謀長。與張國燾企圖分裂和危害黨中央的陰謀作了堅決鬥爭,保證了第一方麵軍主力勝利北上。到達陝北後,任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參謀長兼第一方麵軍參謀長。1936年2月,協助毛澤東、彭德懷指揮東征戰役。同年7月起,到安塞、西安等地,聯絡東北軍、西北軍中的愛國力量,開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工作。12月,任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副總參謀長。西安事變發生後,協助中共全權代表周恩來做了大量工作,推動事變的和平解決。
1937年抗日戰爭全麵爆發後,與周恩來、朱德一起,作為中國共產黨和紅軍的代表,到南京參加國防會議。8月,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後,任八路軍參謀長。同年底到達武漢,任中共中央長江局委員,在武漢、長沙、桂林等地,進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工作。1939年1月,任中共中央南方局常務委員。2月,協助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創辦南嶽遊擊幹部訓練班,任副教育長,講授遊擊戰戰略戰術,宣傳持久戰思想。1940年3月,出席蔣介石召開的全國參謀長會議,發表《對日作戰與摩擦問題》的講話,駁斥了國民黨頑固派的反共言論。同月,出版《葉劍英抗戰言論集》。1941年2月,從重慶返回延安,任中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參謀長,協助毛澤東、朱德等指揮作戰。11月,兼任軍事教育委員會委員和軍事學院副院長。1945年,在延安多次接見中外記者參觀團和美軍觀察組,介紹八路軍、新四軍抗戰情況和戰績,擴大中國敵後抗戰在世界上的影響。1945年6月,被選為中共第七屆中央委員。
抗日戰爭勝利後,蔣介石積極準備內戰,挑起軍事衝突。葉劍英參加以周恩來為首的中共代表團,赴重慶出席政治協商會議,與國民黨政府繼續進行停戰談判。1946年1月,赴北平任軍事調處執行部中共代表,與國民黨代表、美國代表調處國共軍事衝突和監督雙方執行停戰協議。蔣介石發動全麵內戰後,他於1947年2月返回延安,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參謀長。同年3月,中共中央主動撤離延安後,赴晉西北臨縣地區,任中共中央後方委員會書記,統籌後方工作。1948年,任華北軍政大學校長兼政治委員。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後,任北平市委副書記、市軍管會主任、市長。8月中旬,離北平南下,任中共中央華南分局第一書記、廣東軍區司令員兼政委。10月上旬,參與指揮廣東戰役。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中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華南軍區司令員、廣東省人民政府主席兼廣州市市長、廣東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參與組織指揮海南島登陸戰役,領導華南軍民剿滅國民黨殘餘武裝和土匪,實行土地改革。建立城鄉人民政權,恢複和發展工農業生產。1952年後,任中南軍區代司令員、中共中央中南局代理書記。1954年後,任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國防委員會副主席、人民解放軍武裝力量監察部部長、訓練總監部代部長等職。1955年,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和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58年起,任軍事科學院院長兼政治委員,一度兼任高等軍事學院院長。參與領導人民解放軍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為堅持和發展毛澤東軍事思想作出了多方麵的貢獻。他主持全軍院校和部隊的軍事訓練,倡導郭興福教學法,開展群眾性的練兵活動,組織實戰演習,參與領導製訂人民解放軍條令條例。指導全軍開展軍事科學研究,總結人民解放軍建軍和作戰的經驗,探討現代條件下人民戰爭的指導規律,參與製訂國防戰略方針。1966年1月,任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兼秘書長。5月任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文化大革命”期間,同林彪、江青兩個反革命集團進行了堅決鬥爭。1967年以後,實際上被解除了在黨和軍隊中的領導工作。1969年夏,受毛澤東、周恩來委托,在陳毅主持下,與徐向前、聶榮臻一起,全麵深入研究了國際形勢,為打開對外工作的新局麵提出了戰略性的意見和建議。1971年,林彪叛逃事件發生後,重新以中央軍委副主席的身份主持軍委日常工作。1975年,任國防部部長。1976年10月,在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的鬥爭中起了決定性的作用。”1978年,當選為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1983年,在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被任命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同時辭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職務。他是中共第八屆至第十二屆中央委員;第八屆(十一中全會增選)、第九屆中央政治局委員;第十屆、第十一屆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和中央副主席。1982年是中共第十二屆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
1986年10月22日,葉劍英在北京逝世,享年八十九歲。陳賡
陳賡,原名陳庶康,1903年2月生於中國湖南省湘鄉縣二都柳樹鋪。1916年入湘軍當兵。1921年脫離湘軍,在長沙參加愛國活動。1922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24年5月考入黃埔軍校第一期,畢業後留校任連長、副隊長,參加了平定商團叛亂和討伐軍閥陳炯明的東征等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