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國名人成才故事

中國大文學家的故事中國名人成才故事

中國大文學家的故事司馬相如

愛情佳話

司馬相如(前179~前117),四川成都人,宇長卿,是西漢著名的文學家,以善於寫賦出名,他因為很佩服戰國時期趙國的藺相如,就把名字改為司馬相如。

司馬相如從小就很聰明,喜歡讀書、練字和擊劍,長大後成了個文武全才的人。

相如一身本事,可就是一個功名也沒有,家裏用錢給他捐了個官,在漢景帝身邊侍奉。但他並不喜歡這個官職。一次,梁王來朝見漢景帝,梁王手下有不少文人墨客,相如和他們很談得來,於是就向景帝推說有病,辭掉了官職,跟著梁王回去了。他與那些文人們朝夕相處,寫作水平飛速提高。

梁王去世以後,相如便回到家裏,這時他的家已經窮得揭不開鍋了,他又沒有什麼謀生的技能。因為他與臨邛的縣令關係很好,便去投奔了他。

當地一個叫卓王孫的富戶,聽說縣令家來了客人,便大擺宴席邀請縣令與相如到他家做客,實際是為了巴結縣令。在縣令的一再要求下,他隻好去了。

酒喝到一半的時候,縣令說:“聽說相如很會彈琴,能不能彈上一曲助助興呢?”相如推辭不過,便動手彈起琴來。

這卓王孫有個女兒,叫卓文君,剛剛死了丈夫成了寡婦,就搬回娘家來住。卓文君非常喜歡音樂,又聽說相如人才出眾。相如彈琴的時候,她便在外麵偷偷的看。卓文君一下子被相如的風采所迷住了,愛上了司馬相如,可心裏擔心相如看不起自己。

相如這時已經發現了卓文君在偷看自己,他也對文君產生了愛慕之心,便在琴聲中暗藏愛意,向文君表白自己的心意。酒宴之後,他又派人去找文君的侍女,讓她帶信給文君,更加直白的表示愛意。

卓文君知道後高興得羞紅了臉,她決定去找相如,並與相如私奔。夫妻倆回到成都相如的老家,隻見家裏什麼都沒有,隻有四麵牆,但二人決定用自己的雙手來創造一切。為了謀生,他們還開了一家酒店,卓文君賣酒,相如釀酒,他們的日子過得有滋有味,他們的愛情成為千古佳話。

相如通西夷

一次,漢武帝偶然讀到了相如的文章,非常喜歡,起先還以為是古人寫的,歎道:“可惜我不能和這位作者同一個時代,要是在一個時代能相見該多好呀!”有人說這就是當今司馬相如寫的,漢武帝非常驚喜,馬上召見了相如,相如從此成了漢武帝的文學傳臣,他的作品很受漢武帝的賞識。

過了幾年,漢武帝命人修通道路,開發西部。他派相如作為皇帝使者前往西蜀,安撫西部的少數民族。

相如到了西蜀,當地的官員們都來到郊外迎接他,縣令爭著為他開道。四川當地的人都以和相如是同鄉而驕傲,臨鄧的富戶爭先恐後地請他吃飯來討好他。勢利的卓王孫先前曾因為文君和相如私奔而大怒,發誓絕不給文君一個錢,現在卻拍馬屁說:“早就看出司馬相如是個大人物!”

司馬相如以寫賦而揚名於當世。他的賦如《上林賦》等,大都描寫帝王苑圍之盛,田獵之樂,極盡鋪張之能事,富於文采。司馬相如和卓文君大膽衝破封建包辦婚姻的藩籬、自由戀愛的傳奇愛情故事,一直流傳著。

曹植

曹植(192~232),三國魏詩人。字子建,沛國譙縣(今安徽詫州)人。曹操子。封陳王,諡號為思,世稱陳思王。因很有才學,早年曾被曹操寵愛,並想立他為太子。及曹丕、曹叡相繼為帝,備受猜忌,鬱鬱而死。詩歌多為五言,前期的作品多是抒寫人生抱負及宴遊之樂,也有少部分反映了社會動亂。後期的作品集中反映他受壓迫的苦悶和對人生悲觀失望的心情。其詩善用比興手法,語言精煉而詞采華茂,對五言詩的發展有顯著影響。也善辭賦、散文,《洛神賦》尤著名。原有集,已散失,宋人編輯有《曹子建集》。

曹操有五個兒子:曹昂、曹丕、曹彰、曹植、曹熊。曹昂早年去世了,現在的4個兒子當中,曹植最有才華,也最贏得曹操的喜歡。

曹操喜歡曹植,使曹丕十分嫉妒。曹丕就想盡辦法在曹操麵前表現自己。一天,曹操讓曹植出城去辦一件事,但卻沒有告訴守城的官軍。曹植走到城門,士兵們就是不讓他通過,沒有辦法,曹植隻好回去向曹操交代。路上,曹植碰到了曹丕,曹丕問:“你這是幹什麼去?”曹植就把剛才的事告訴了曹丕。曹丕說:“交給我吧,我去辦這件事。”曹丕來到城門,對守城的官軍說:“我奉魏王的命令出城辦事,哪個敢阻攔,就殺了他。”守城官軍一聽,隻好放曹丕出城。這一次曹丕終於在曹操麵前好好表現了自己一把。

在以後很長時間裏,曹丕總能想方設法討曹操的喜愛,而且辦事得力,很受曹操賞識。曹操發現曹植雖然聰明過人,又有才華,但辦事優柔寡斷,胸無大誌。曹丕為人忠厚老實,很會辦事,就決定讓曹丕來繼承自己的王位。

曹丕當了魏王不久,便廢掉了漢獻帝,自立皇帝,改國號為魏。

曹丕繼位以後,時刻擔心曹植會威脅到他的位置,大臣華歆也說:“曹植名氣大,影響大,如果不趕快除掉他,將來一定會帶來禍害。”於是,兩人商量了一個計策,讓曹植在七步之內做出一首詩,否則就殺了他。曹植以他倆親兄弟為題當場作了一首:“煮豆燃豆箕,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聽完十分羞愧,就沒殺死曹植,而把他貶為安鄉侯。

曹植40多歲就鬱鬱而死。他的作品被編為《曹子建集》。著名的詩有《白馬篇》,賦有《洛神賦》,文有《與楊祖德書》,在文學史上享有較高的地位。

陶淵明

陶淵明(365或372或376~427),東晉詩人。一名潛,字元亮,私溢靖節,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晉書》、《宋書》都說他是陶侃曾孫,後人亦有懷疑這種說法的。曾任江州祭酒、鎮軍參軍、彭澤令等,後去職歸隱,絕意仕途。長於詩文辭賦。詩多描繪田園風光及其在農村生活的情景,其中往往隱寓著他對汙濁官場的厭惡和不願同流合汙的精神,以及對太平社會的向往。也每寫及時行樂、樂天安命的人生觀念,有較多哲理成分。散文《桃花源記》,辭賦《歸去來兮辭》、《閑情賦》都很有名。有《陶淵明集》。

下麵就是陶淵明的故事。

在美麗的終南山下有一個很小的村子,村民們過著一種自給自足與世無爭的生活。在這個村子的最東頭有一戶人家,兩間茅草屋,外麵圍了一圈籬笆,園子裏有一個老人在鋤草。累了,他直起腰,擦擦汗望著遠處的終南山,舒一口氣,然後又繼續勞作。這個人就是東晉時期著名的詩人陶淵明。

陶淵明的曾祖父是東晉名將陶侃,雖然做過大官,但不是士族大地主,到了陶淵明一代,家境已經很貧寒了。陶淵明從小喜歡讀書,不想求官,他看不慣當時政治腐敗。他常常是家裏窮得揭不開鍋,還是照樣讀書做詩,自得其樂。陶淵明的家門前有五株柳樹,於是他便給自己起了個別號,叫五柳先生。

後來,家裏越來越窮了,陶淵明靠自己耕田種地,也養活不了一家老少。親戚朋友都勸他出去謀個一官半職,他沒有辦法隻好答應了。當地官府聽說陶淵明是名將後代,文才又好,便推薦他做了個參軍。但是過不了多久,他就看出當時的官員將相互相排擠,心裏感到很厭煩,於是要求出去做個地方官。上司就把他派到彭澤當縣令。當時做個縣令,官俸是不高的。而陶淵明一不會搜刮民財,二不懂貪汙公糧公款,因此日子過得並不富裕,當然比他在柴桑家裏過的窮日子,是要好一些的。況且,他覺得留在一個小縣城裏,沒有多少官場應酬,也算是比較自在。

有一天,郡裏派了一名督郵到彭澤視察。縣裏的小吏聽到這個消息,連忙向陶淵明報告。陶淵明正在他的內室裏作詩,一聽到來了督郵,十分掃興,隻好勉強放下詩卷,準備跟小吏一起去見督郵。

小吏一看他身上穿的還是便服,吃驚地說:“督郵來了,您該換上官服,束上帶子去拜見才好,怎麼能穿著便服去呢?”

陶淵明向來看不慣那些倚官仗勢、作威作福的督郵,一聽小吏說還要穿起官服行拜見禮,更受不了這種屈辱。

他歎了口氣說:“我可不願為了這五鬥米官俸,去向那號小人打躬作揖!”說著,他也不去見督郵,索性辭職不幹回老家了。回到老家,陶淵明認為自己的誌趣、理想與當時的時局相差太遠,於是下決心從此以後過隱居的日子,有空的時間就寫寫詩歌文章,來抒發自己的心情。

回家不久他寫了一篇《歸去來辭》。在《歸去來辭》中,陶淵明細致地描繪了回鄉途中的思想情感。小船輕快地飛駛,微風緩緩吹動衣帶,他心情頓時開朗起來。他心想:今後能夠自由自在地生活了!這篇賦表現了他與官場決裂的態度。

陶淵明選擇過田園生活之後,生活上十分清苦,朋友們看到他的難處,常常給他送來一些糧食、衣物等。朋友們知道陶淵明喜歡喝酒,而他又買不起酒,就經常自備酒食來找他一起喝酒。每次酒醉後陶淵明都會詩性大發,寫一些詩抒發感情。

《歸園田居》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寫成的。他描繪了田園生活的景象:深巷中傳來狗的吠叫,雞在桑樹上咕咕叫著;房前房後綠樹成蔭,桃李滿枝;農舍的屋頂上炊煙嫋嫋,遠處的村莊依稀可見。可是他當時家裏很窮,常常破衣爛衫,食不果腹。

貧困的生活反而更加激發了陶淵明的想象力。在《桃花源記》中,他虛擬了一個與世無爭的世外桃源,那裏的人們過著一種“不知漢”“無論魏晉”的生活,根本不知道外麵的世界是個什麼樣子。陶淵明通過這篇文章表達了對黑暗現實的否定和對美好的生活的憧憬。

陶淵明內心深處仍然有著不滅的激情,在《詠荊軻》中,他借用古代神話表達了與惡勢力鬥爭到底的決心。這首詩一氣嗬成,感情真摯。

陶淵明是我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詩人之一。唐代的王維、孟浩然在詩歌創作上都受到他很大影響。他的名字和李白、杜甫一樣流傳千古。劉勰

劉勰(465?~520年),南北朝梁代著名文學理論批評家。字彥和,原籍莒縣(今屬山東),世居京口(今江蘇鎮江)。武帝時,曆任奉朝請、東宮通事合人等職。晚年出家為僧,改名慧地。齊末,寫成《文心雕龍》50篇,見解精辟,體係完整,是我國古代文學理論批評的巨著。有《文集》,早佚。

劉勰小時候家裏很窮,父母去世很早,生活無依無靠,是僧祐和尚把他扶養成人。劉勰成人之後,又因家裏貧窮,無力結婚成家。

劉勰雖說是孤苦伶仃,為生活所逼,棲身寺廟,但也有一個好處,他得到了一個很好的學習環境。

僧祐是南朝佛教研究戒律學的著名高僧,曾博覽群書,知識淵博。他主持定林寺,收藏了很多佛經,同時對諸子百家的書一並兼收。因此,劉勰讀書,不僅有人指教,而且不愁沒有書讀。另外,定林寺離城不遠,定林寺中沒有的書也容易在城中得到。因此,他在定林寺除閱讀佛經外,更飽覽經史百家和曆代文學作品。

他發現從漢末到齊梁的。300年間,我國古代文學擺脫了經學的束縛,文學的藝術特征和社會意義逐漸為多數文人發現和認識,開始深入探討文學本身的特點和規律,提出了一些嶄新的概念和理論。形成一股新的文藝思潮。這一切,就對人們提出了從理論上加以總結的曆史要求。

於是他產生了要寫一部總結這一規律的文學理論書。經過五六年的努力,劉勰以極大的毅力,終於在36歲時(501年),完成了我國古代第一部完整的文學理論巨著《文心雕龍》。

劉勰的著作完成後,不被當時的人所認同,但劉勰充滿了自信。他認為《文心雕龍》有關文學藝術的種種問題,都已周密而全麵地作了論述,隻要有高明的鑒賞家的評論,就不可能不被世人所接受。

當時名望最高的,當然是“一代詞宗”沈約。但沈約地位高,架子大,劉勰還沒有資格去拜訪。於是,他背上書稿,裝做小販等候在沈約的車子經常經過的路上,上前攔住沈約的車駕獻書。沈約是一個門第觀念很強的人,做瞧不起劉勰這種無名之輩。不過,在他讀過劉勰的《文心雕龍》後,深感意外,不僅認為此書“深得文理”,還“常陳諸幾案”,以便自己隨時翻閱。

由於沈約的重視和讚譽,不但《文心雕龍》廣為世人所知,而且年近40的劉勰開始踏上仕途。先是當奉朝請,即奉朝會請召而已。後來調往太末(今浙江龍遊)令。50歲時又做了昭明太子蕭統的通事合人管理奏章,很受蕭統器重。僧祐去世後,生前搜集的經卷急待整理,劉勰回定林寺作整理工作。經過20多年的官場生涯,他這時有若大夢初醒,悟得宦海無邊回頭是岸的真諦。因此,在完成整理佛經任務之後,便請求棄官為僧,法名慧地。出家後不到一年,劉勰就離開了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