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正是從這個時候他開始對農學有了興趣。他經常去田野跟農民了解情況,收集了很多關於農業方麵的知識,這對他以後的科學研究很有好處。

由於他興趣廣泛,厭惡科舉,所以隻考中了秀才,1581年他鄉試不第,就在家鄉教書養家,有時為了糊口,他甚至不遠千裏到外地去教書。

雖然厭惡仕途,但他還是別無選擇,經過了多次的努力,他終於在1604年考中了進士,躋身於仕林,那時他已經43歲了。當時正好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來中國傳教,徐光啟在翰林院供職時認識了利瑪竇。

從此,他開始接觸西方的科學知識,他跟利瑪竇學習天文、數學、曆法、水利等學科。這使徐光啟成為明代少有的學貫古今、兼通中外的科學家,是當時理解西洋文化並掌握西洋文化的第一人。在與利瑪竇相互的交流過程中,徐光啟深切地感到西方的科學對我國非常有用,於是他開始動手翻譯這些科學知識。他的治學範圍很廣泛,包括有數學、天文、曆法、水利、地理、火器製造等各種方麵,著述有60多種。他認識到數學是其他一切自然科學的基礎,所以他和利瑪竇兩人合作共同翻譯了歐幾裏得的六卷《幾何原本》,這也是西方數學在我們國家得以傳播的開始。後來,他還陸續翻譯寫成了《古算器釋》等很多數學著作,從而使得我國傳統的數學取得了非常卓越的成就。

除了翻譯著作,徐光啟還十分注意改進天文觀測的儀器,他曾提議建造三架望遠鏡用於觀測天象,還曾主張用西方的大炮來抵禦清兵。但是這些建議都未能被采納。徐光啟一生最大的成就還是在農業方麵,他總結了我國古代農業的生產經驗,同時吸收了西方的科學技術,編寫成了鴻篇巨著《農政全書》,這是一部關於中國古代農業方麵的百科全書。反映了明代農業的最新發展。書中介紹了農本,水利農器,樹藝蠶桑,種植,牧養等農業的各個方麵。集中和保存了我國古代農業的經驗,受到了世人的高度評價。

徐光啟可以算是我國古代引進西學的第一人,他依靠自己的博學和敏銳,在中國尚未落後於西文太遠的時候就感到了一種危機的存在,他向世人大聲疾呼學習西方文化。但是他的夢想最終也未能成真,他的很多主張並沒有得到當時帝王的采納,這不僅僅是他個人的悲劇,更是一個民族的悲劇。宋應星

17世紀30年代,中國的一本名為《天工開物》的書,傳到西方以後,歐洲人驚奇不已,稱它是“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這本書的作者是中國明代著名科學家宋應星(1587~1661年)。

宋應星,字長庚,江西奉新縣人,大約生於明代萬曆中葉,逝世於清代順治末年的公元1661年。宋應星是17世紀中國傑出的科學家,進化論大師達爾文稱他為“東方的百科全書式的學者”。

宋應星生活在封建社會末期的明末清初,腐朽沒落的統治階級極力倡導的“八股科舉取士”製度,被大多數知識分子看成是最有前途的道路。宋應星參加了幾次科舉以後,就意識到了科舉製度的弊端,從此不再奔波應試,而是全身心地投入於科學技術研究,撰寫出中國古代科學技術集大成的代表作《天工開物》。

《天工開物》是我國古代最重要的一部工藝百科全書。它詳細記述了我國古代的農業和手工業技術,其中有不少是在當時居於世界領先地位的工藝措施和科學創見。《天工開物》分上、中、下三卷,又細分為18個項目。書中除了介紹農業生產經驗外,還記述了紡織、染色、製鹽、製糖、製磚、燒瓷、造車、造船、采煤、榨油、造紙、冶銅、煉鐵、軍器,火藥、顏料、酒曲等等許多種手工業生產技術。書中詳細說明了各種農作物和工業原料的種類、產地、生產技術和工藝裝備,描述了它們內部細致的專業分工,還附有200多幅工藝流程插圖,與文字互相配合。此外,書中對生產各種產品所需要的時間、人力、產量,生產工具的規格、尺寸,效率,各種金屬的比重,合金成分的比例,火器的射程和殺傷力等等,也都用具體數據加以說明。《天工開物》所講的多半是人們“巧奪天工”的生產實踐和科技研究創造,為研究明朝的社會生產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宋應星所進行的科學研究,其方法有些已經同近代科學方法很接近,體現了人類科技啟蒙階段的較高水準。他注意研究和表述問題時利用準確的數據來說明事物的本質。他所論述的耕田、水利、紡織等生產工藝均使用數字,現代人完全可以以此仿製出當時的器物家什。

宋應星對客觀事物進行過係統細致的觀察,反對空洞的道理。他記述的“江南麥花夜發,江北麥花晝發”,沒有親身的仔細觀察是概括不了的。

有趣的是,西方近代啟蒙科學思潮的代表人物之一的笛卡爾於1637年發表了著名的《方法論》一書,同一年,宋應星的《天工開物》也在中國問世,兩部著作都是用科學語言和術語寫成的,也都在世界範圍內產生了重要影響。笛卡爾長於數理分析,宋應星在生命科學領域內某些論述則高出西方。宋應星已經萌發出生物進化的思想,這一點後來為達爾文所反複引證:“在一部古代的中國百科全書中,已有關於物競天擇原理的明確記述。”宋應星以蠶繭為例,係統地闡述了他的生物進化思想,引起了包括林耐在內的西方生物學家的強烈共鳴。

《天工開物》是一部非常珍貴的科技文獻,在我國乃至世界科學技術史上部占有重要的地位,受到國內外科學界的高度重視。它刊行後很快傳到日本,日本學者評價說:“作為展望在悠久的曆史過程發展起來的中國技術全貌的書籍,是沒有比它更合適的了。”1869年它被譯成法文,傳到西方,以後又被譯成英文,西方研究者把它譽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馮如

1912年8月25日,廣州郊區燕塘操場上熱鬧非常,人們如海水一般地湧向這裏。隻見一個人站在飛機上在向人們演講,並向人們介紹飛機的性能。他在一片歡呼聲中爬進了飛機駕駛艙,然後駕駛著這架飛機飛向了藍天。

他駕駛著飛機在藍天上表演了許多人們從未見過的高難度動作,大家全都看呆了。飛機降落的時候,幾個孩子突然跑上了跑道,為了孩子的安全,飛行員隻好猛拉操縱杆,讓飛機上升,可是鏽損的機件卻失靈了,飛機失去了平衡而墜落地麵,當人們趕去營救時,飛行員倒在了血泊之中。這個飛行員就是我國卓越的航空學家——馮如,那一年他隻有二十九歲。

馮如小時候家裏很窮,他的四個哥哥因為生病沒錢醫治而先後去世。隻有馮如得以幸存。父母都認為家裏就剩下這一棵獨苗了,怎麼也要讓他學點本事才行,於是老兩口便省吃儉用,從牙縫裏擠出了一點錢來讓馮如上了小學。馮如聰明好學,老師非常喜歡他。12歲那一年,因為遇到了自然災害,馮如家裏更困難了,馮如也因此上不起學。正在這時,在美國的舅舅來到他家,他見馮如這麼聰明,而家裏又沒有錢讓他上學時,便跟馮如的父母商量,要帶馮如去美國。馮如的父母親雖不舍得讓他走,但為了兒子的前途,就答應了。

馮如跟著舅舅來到了美國的西部的舊金山,找到了一個打雜的活兒。馮如白天工作完以後,便利用晚上的時間到校裏去學習英語。一年以後,馮如已經學會了一口流利的英語。馮如不僅能說英文,同時還會看英文,他經常買一些書刊來看,他逐漸認識到美國之所以富強,是因為他們有先進的技術。這讓馮如想到了自己貧窮落後的祖國,他想:中國要富強,要發展工業技術才行。為了擴大視野,他獨自一人來到了紐約一家工廠當工人。他很節儉,想省下更多的錢來買書。馮如常常一邊看書一邊動手製作一些東西,他根據書上的知識製造出了抽水機、打樁機、並且還製造出一台能收發的無線電報機。他這一舉動讓許多美國青年佩服不已。

一天,馮如看報時,一個醒目的標題吸引了他——美國萊特兄弟製造飛機成功!馮如平時對飛機這個名詞也有所了解,他知道這項發明,不僅對美國人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而且對全世界來說都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

有一年,日本侵略中國,侵占了東北地區,對此清政府毫無辦法。馮如想,要是中國有了飛機,可以用飛機來做武器,這樣就可以打敗日本了。為了製造飛機,馮如來到舊金山,找舅舅幫忙。舅舅很支持馮如的想法,但是舅舅也不是很富有,後來,舅舅從很多愛國華僑那裏籌集了一筆錢給馮如。

得到這些資金以後,馮如便在簡易的工棚裏開始了工作,經過八個月的艱苦奮戰,馮如和他的助手們終於製造出了第一架樣機,然後馮如親自冒著危險駕駛飛機飛向了天空,不料飛機剛起飛就掉了下來,馮如險些丟掉了性命。

禍不單行,沒多久廠房又失火了。麵對這麼大的困難,馮如沒有退縮,而是繼續幹下去。舅舅被外甥的決心感動了,於是再次組織華僑集資籌款。可是正在馮如重新開始的時候,父母親卻來了一封信,讓他回家去。

原因是父母親年歲已高,恐怕今後難得見上兒子一麵了。馮如理解父母的心情,可是他報國心切,他寫信告訴父母他一定要為祖國製造出一架飛機來才回國。

馮如總結了失敗的原因,1909年9月,他的第三架試驗飛機終於製造出來了,助手為了他的安全,都爭著要去完成這個任務,最後還是由馮如親自駕駛著飛機飛向奧克蘭市的上空,飛機大約飛行了805米,打破了萊特兄弟在1903年創造的259米的記錄。

馮如的舉動,讓美國人既震驚又佩服,當時美國報紙為此而寫了一篇長篇報道,標題是《中國人的航空技本超過了西方》。

華僑們聽說馮如成功了,也紛紛跑來投資。馮如便借此組建了一個機器製造公司,他任公司的總機械師。

後來國際飛行協會在舊金山舉行飛行比賽,馮如報名參加這次比賽。

當時在美國為革命奔走的孫中山也來觀看了馮如的這一次表演,結果馮如以時速104公裏,高度213米,飛行距離32公裏的成績奪得了這一次比賽的冠軍。作為世界一流的航空專家,馮如引起了世界矚目。

美國許多商人為了買到馮如的技術,不惜重金聘請馮如,麵對金錢的誘惑,馮如沒有動心,他首先想到的是祖國。1911年的春天,他帶著自己的三名助手回到了中國。

回國後,馮如原本是想為祖國製造飛機,可是由於當時清朝政府的腐敗,馮如得不到任何有力的支持,他於是參加了孫中山領導的革命黨。並將飛機製造技術傳給了國人。可是非常不幸的是這位才華橫溢的航空學家卻過早地離開了我們。侯德榜

侯德榜,中國福建閩侯(今福州)人。卓越的化學家,近代化學工業的先驅。他發明了侯氏製堿法,在國際上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侯德榜出生於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但他天賦很高,十分聰明。6歲時開始讀書識字,13歲時進入福州英華學院學習。在校期間,他學習十分刻苦,成績也很優異,尤其對數學、物理、化學等理工學科極為喜愛。不到20歲的時候,父母讓他回家完婚。當時農村流行早婚,他父母就給他娶了一個比他大兩歲的姑娘,讓他早點傳宗接代。侯德榜婚後仍然不忘學習,不久又考入了上海鐵路學堂。1911年又進人北京清華留美預備學堂學習。三年之後,他以十門功課1000分的最好成績,作為公費留學生到美國留學,從此他的人生之路掀開了新的一頁。

在美國,侯德榜先後進入麻省理工學院、普拉特學院、哥倫比亞大學等名校學習,學習化工、製革、經濟、管理等方麵的課程。在這期間,他學習仍然十分刻苦,成績優異,最終獲得了化學工程博士學位。畢業後,侯德榜放棄了國外優越的工作條件,懷著赤誠的報國之心回到了祖國,來到天津塘沽永利製堿公司工作。

在永利製堿公司,侯德榜身兼數職,既是技師長(總工程師),又是製造部長(生產處長)和永利堿廠廠長。永利製堿公司的總經理是著名實業家範旭東先生,他對侯德榜高度信任,在工作上給予全力的支持。

堿是現代工業所必需的一種化學原料,我國過去不能生產純堿,全靠從國外進口。當時國際上有一種蘇爾維製堿法,被幾個大公司壟斷,產品分區銷售。壟斷中國純堿的是英國卜內門公司,我國化學工業的發展常常受到該公司的製約。國內外許多人士都曾經試圖打破這種壟斷,但最終都失敗了。

侯德榜來到永利製堿公司後,在範旭東總經理的支持下,希望通過自己的力量來打破這種壟斷。在公司股東大會上,他對範旭東總經理和其他董事說:

“攻克這樣的世界性技術難關,可不是手到擒來的事情。我的要求隻有一個,允許我實驗,允許我失敗,讓我慢慢進行摸索。我相信外國人能辦到的事,中國人也能辦到。我向大家保證,五年之內一定攻克這一難關。”

正如侯德榜自己所預料的那樣,開始的試驗困難重重,事故多、質量差、產量低、成本高,遠遠達不到要求。這個時候,壟斷蘇爾維製堿法的會員國自然是幸災樂禍,各種嘲諷接連而來,國內化學界也充滿疑慮。但侯德榜並不灰心,他相信自己一定能成功。

在得到範旭東和其他董事的有力支持後,侯德榜更加信心百倍,沒日沒夜地呆在實驗室,經常一天隻睡四五個小時。他到天津三年了,妻兒仍都在福建,在津是單身一人。為了取得成功,他付出了巨大的代價。結果,還沒有到侯德榜所說的五年的時間,他就終於發現了蘇爾維製堿法的秘密。1924年8月13日,永利製堿廠第一次生產出了白花花、亮晶晶的純堿,中國人從此擺脫了外國人在純堿上的壟斷,一躍成為先進的製堿國。1926年,天津永利製堿公司生產的“紅三角”牌純堿在美國費城萬國博覽會上獲得了金質獎章。永利堿廠日產量達250噸。這些堿還出口到了日本和東南亞。“紅三角”牌純堿已經與世界名牌卜內門的“蛾眉牌”純堿齊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