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國務院

1981年6月6日

在授獎大會上,國務院副總理方毅給獲獎者頒發獎狀、獎章和獎金,袁隆平代表全體從事雜交水稻研究的科技人員上台領獎。

在經久不息的掌聲和鮮花的簇擁下,袁隆平十分鄭重地從方毅手中接過獎狀、獎章和獎金。

這時候,在困難麵前從不低頭的袁隆平,眼中閃爍著激動的淚花!

方毅在秈型雜交水稻特等發明獎授獎大會上說:“秈型雜交水稻的培育成功,豐富了水稻遺傳育種的理論和實踐,在國際上遙遙領先,為中國爭得了榮譽。美國、日本、印度、意大利、蘇聯等10多個國家的科學家,開展雜交水稻的研究已有10多年的曆史,但都還處在實驗階段,而我們是走在前麵了……”

袁隆平在授獎大會上表示,要繼續謙虛謹慎,戒驕戒躁,把榮譽當做動力,去攀登新的高峰。

1981年6月7日,《人民日報》頭版頭條報道袁隆平獲獎的消息,同時發表了《爭當攀登科學技術高峰的勇士》的社論。

社論高度讚揚以袁隆平為代表的科技人員發揚主人翁的責任感,埋頭苦幹,勇攀世界科技高峰,為國爭光的精神。

1984年,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成立,袁隆平擔任主任,他成為湖南省乃至全國雜交水稻科學研究的核心人物。

在袁隆平的率領下,雜交水稻科研隊伍齊心協力,加快了雜交水稻研究的步伐。

兩係法列入科技計劃

進入80年代以後,袁隆平不斷在國內和國際上獲得巨大的榮譽,但他並沒有被這些殊榮衝昏頭腦。袁隆平十分清醒地認識到:科技發展永無止境,科技界的競爭日益激烈,要想保持雜交水稻研究的世界領先地位談何容易!

因此,袁隆平在獲得成功之後,仍然在農業科學領域進行著孜孜不倦的探索。他不僅沒有像美國朋友威爾其所說的那樣,去“蓋一所王府好好享受一番”,就連星期天,他都沒有好好休息過。

1986年11月,中共中央和國務院批準《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綱要》,簡稱為“863”計劃。

這是一個關係到國家前途和命脈的重大科技發展計劃。水稻兩係法亞種間雜交優勢利用技術研究,被國家正式列為其中的生物工程項目中的第101-1號專題,袁隆平被國家指定為該專題組組長和責任科學家。

從此,水稻兩係法亞種間雜交優勢利用技術研究在原已被列為同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課題,和國家“七五”科技攻關課題的基礎上,再一次獲得國家重點計劃保障。

此時,袁隆平感到自己肩負的任務很重,壓在他肩頭上的,不僅有要使國家在21世紀的挑戰麵前站住腳跟的曆史責任感,還有第三世界國家的那些饑餓的人們的呼救聲……

從此,袁隆平工作起來更加廢寢忘食了。

1987年,袁隆平發表《雜交水稻育種的戰略設想》這篇論文,他在論文中提出“三係法品種間雜種優勢利用、兩係法亞種間雜種優勢利用和一係法遠緣雜種優勢利用”這樣三個戰略發展階段。

與此同時,袁隆平親自主持“水稻兩係法亞種間雜種優勢利用”課題。

除此之外,袁隆平還牽頭組建兩係法雜交水稻協作組,開展全國性的協作攻關。

袁隆平在多次實驗的基礎上,幾度調整研究方案,使得兩係法雜交水稻研究得以順利進行。

攻克兩係法的難關

所謂兩係法雜交水稻育種,是在過去的三係法雜交水稻育種的基礎上提出來的。

在過去的三係法雜交育種材料中,由於不育係自身不能繁殖後代,故必須有個保持係跟它雜交,才能使它代代相傳,並拿出大部分不育後代來和恢複係進行雜交製種。

現在,中國育種專家已經發明廣光、溫敏核不育係,當它在長日照下表現為雄性不育時,直接用恢複係與之雜交,就可以配置出任意多的種子供大田生產,而當它在短日照下表現為雄性可育時,它自己就可以自交結實,繁育出同樣具有可兩用特性的後代。這樣,就不再需要保持係。三係就自然而然地變成兩係。

袁隆平知道運用兩係法雜交製種,有許多的優勢,他說:“不育係與恢複係配組自由,有利於迅速測配出更多的優勢組合供大田生產使用,可以克服三係法中存在的某些負效應,生產程序大大簡化,種子成本必然降低,更有利於推廣應用,發展前景十分廣闊……”

因此,袁隆平十分重視兩係法雜交製種的研究工作。

因此,光敏核不育水稻的研究,1985年就列人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此後,又在全國各有關科研機構和大專院校普遍展開。

然而,幾年下來,無論是袁隆平,還是全國各地其他科技人員的實驗研究,都沒有得到理想的應用結果。袁隆平認識到單純利用農墾585這個種源進行試驗研究,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袁隆平在苦苦思考著。他認為不能在一棵樹上吊死,必須另行找到更多新的光、溫敏核不育種質資源,才會有更為廣闊的試驗天地,才有可能獲得成功。

這時候,袁隆平忽然想起當年在海南發現野敗的事情,他忽然有了一個奇妙的主意。

袁隆平立即發動“863”計劃101-1專題組全國各協同單位和安江農校,在繼續利用農墾585進行轉育試驗的同時,展開尋找新的光、溫敏兩用核不育種質資源的“大搜捕”行動。

果然不出袁隆平所料,1987年7月16日,一個叫鄧華鳳的科研人員按照袁隆平的指導,終於找到了新的光、溫敏兩用核不育種質資源。

後來,當袁隆平來到現場時,鄧華鳳是這樣向他彙報的:

我過去也一直在用農墾585進行轉育實用不育係的試驗,但總是不能如意。去年聽了您的指導後,我就把精力轉移到尋找新材料上來。

今年7月16日,我終於在我們的秈稻三係育種材料中,找到一株雄花敗育的突變株,我立即將開花的稻穗套袋隔離,而讓沒抽穗揚花的分蘖繼續自由生長。

現在,打開套袋,可以看到這些在高溫長日照時期開花的稻穗,全都沒有自交結實;而這些更晚抽穗,在低溫短日照期間開花的分蘖上的稻穗,則全都自交結了果。

因此,我判斷,這株不育突變株,是一株受光、溫條件控製的秈稻核不育株,它是農墾585之外的又一種光、溫敏核不育材料。不知我的判斷是否正確……

袁隆平聽完鄧華鳳的彙報,十分高興地肯定了他的成績。

1988年7月,有關人員終於確證鄧華鳳找到的這一育種材料,在安江盛夏高溫和長日照條件下,不育株和不育度都達到100%,保持不育的期間長達50天以上。而在這50多天之前或之後抽穗開花的,則全部表現為雄性可育,可自交結實。可見它確實是一種育性受光、溫條件控製的寶貴的兩用光、溫敏核不育係。

7月26日,湖南省科委在懷化市舉行隆重的鑒定會,袁隆平親自主持。

與會專家一致認定鄧華鳳發現的不育材料完全達到了兩用光、溫敏核不育係的各項標準,鑒定一舉通過。

袁隆平親自將該不育係正式命名為“安農S-1”光、溫敏核不育係,並指出它將在今後的兩係法實用性雜交育種中發揮重大作用。

接著,袁隆平再一次向他的新生代助手鄧華鳳表示熱烈的祝賀。

1988年,顯然是兩係法亞種間雜交育種小項研究突飛猛進、碩果累累的一年。兩係法雜交育種的發展形勢比三係突破初期要紅火得多,勝利似乎已是指日可待。

然而,就在這時,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

1989年,長江中下遊及其以南地區出現盛夏異常低溫情況,致使該廣大區域內的一係列已經通過鑒定的光敏核不育係全部發生育性反複。也就是說,應該是雄性不育的時候,它變得可育了,使雜交製種無法進行。

廣西一家科研單位無視科學規律,冒險雜交製出一批種子,1990年投放大田生產10萬畝,結果由於種子不純,造成重大的經濟損失。

這給光敏核不育係的定義和利用光敏核不育係進行兩係法製種,帶來意想不到的困難。

首先是光敏核不育係的定義問題。許多人開始質疑光敏核不育係的定義。不少人原先以為光敏核不育水稻的育性主要受日照時間長短影響,即對光敏感,但現在無情的事實證明,沒有一種已經通過了鑒定的光敏核不育係是主要受光照影響的,它們其實全都是主要受溫度的影響,即對溫度敏感。

大家開始明白這樣一個道理:所有的光敏核不育係其實都是光、溫敏互作型的核不育係,還有個別甚至完全隻受溫度控製,而對光照毫無反應。

針對這種情況,袁隆平建議將習慣上稱為“光敏核不育係”的名稱改為“兩用核雄性不育係”,再在其下分為光敏和溫敏兩個基本類型,以便準確地表示它們的定義。

其次是利用光敏核不育係進行兩係法製種的問題。

如果光敏核不育係能像它的習慣名稱所顯示的那樣,主要受光照影響的話,那麼,在通過測配解決優勢組合問題之後,它的應用就不會存在任何問題。因為地球上每個地方每年各季節的日照時間長度都是固定不變的;因而不育係的不育期一旦測定,也就應該不會改變。以後每年的這段期間,它都應該能保持最佳的不育狀態,隻要把握好在這段期間抽穗揚花,就可以安全地進行雜交製種。

可是,事實並非如此。事實上光敏核不育係的育性主要由溫度決定。即使是在同一個地方的同一個季節,每年的氣溫也會有一定的差異。這就使主要對溫度敏感的這種不育係的不育期,每年都會發生一定的變化,因而變得叫人無法準確把握;如果遇上異常低溫年,甚至可能會發生不育期消失的嚴重危險。而1989年所遇到的,就是這種情況。

整個雜交水稻育種界因此掉進大自然設下的這個陷阱。人們一時間議論紛紛。

有些人開始對兩係法雜交失去信心,也有一些人主張淘汰現有的溫敏型不育係,爭取選育出最少是一個純粹受光照條件控製,或者最起碼是主要受光照控製的光敏型不育係,然後才有可能使兩係法製種進入實際應用階段。

麵對大自然的無情重擊,麵對人心惶惶的不利局麵,作為“863”計劃水稻兩係法亞種間雜交育種專題組的責任專家,袁隆平一點兒也沒有驚慌。

袁隆平態度冷靜地聽取各方麵的意見,然後認真地進行思考。他還告訴大家,悲觀失望是沒有好處的,而積極進取也必須站在可能的基礎之上。

袁隆平說:“根據我們多年的實踐來看,那種試圖完全淘汰現有的溫敏不育係,選育出純粹的光敏不育係的想法,幾乎是不可能實現的,即便可能,也必將是遙遙無期。因此,比較便捷可行的辦法,隻能對現有的兩用核不育係進行性能改良,使它們克服影響實際應用的某些性能局限,以求得快速突破。”

接下來,袁隆平仔細研究長江流域有記錄以來的所有氣象資料,結果,他發現該地區盛夏最低日平均氣溫從沒有低於過攝氏24度。因此,袁隆平得出這樣一個極具科學價值的結論:隻要從現有的兩用核不育係中,轉育出若幹個不育起點溫度不高於攝氏24度的新型核不育係,就可以保證在長江流域及其以南的任何地區安全地進行雜交製種。

袁隆平的思慮十分周密,除了平原、丘陵地區之外,他還布置工作人員在海拔 200至2000米的山區不同高度上設立多個實驗點,同時展開轉育試驗。

最後,袁隆平經過鄭重考慮,把培育出不育起點溫度在攝氏24度以下的兩用核不育係的任務交給自己的得意弟子羅孝和。

袁隆平笑著對已成為高級研究人員的羅孝和說:“現在,我交給你一項重大任務。你給我盡快培育出一個不育起點溫度在攝氏24度以下的兩用核不育係來,成功有獎。”

羅孝和愉快地接受了任務,迅速投入到緊張的培育工作中。

就這樣,在袁隆平的帶領下,廣大科研人員經過不懈的努力,終於攻克兩係法雜交水稻研究這個難題。

1995年,袁隆平鄭重地向世界宣布:“兩係法雜交水稻研究基本成功。”

在袁隆平兩係法雜交育種理論的指導下,兩係法雜交高粱、兩係法雜交油菜、兩係法雜交棉花、兩係法雜交小麥等一係列新品種相繼研究成功。

我國農作物育種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輝煌局麵。

許多人都感慨地說:“在雜交水稻處於迷茫或轉折時期,袁隆平總能夠提出正確的思路,讓同行們茅塞頓開,眼前豁然開朗。為什麼總會出現這樣的狀況?”

袁隆平的秘書辛業芸說:“這就是袁先生的膽識過人之處。麵對困難,袁先生毫不退縮,總是善於抓住關鍵,憑借豐富的實踐經驗,為突破困難,做出理論設計,再到實踐中尋求答案。從理論到實踐,再到理論,再回到實踐,直至獲得成功,這就是袁先生成功的秘訣。”

袁隆平在事業獲得成功的時候,絲毫也沒有沾沾自喜,相反,他時時告誡自己,一定要謙虛謹慎。

選育超級雜交水稻

1985年,袁隆平從國際水稻研究所獲悉,全世界麵臨“人口膨脹,耕地銳減,糧食緊缺”的嚴重危機。

當時,我國許多人被國內一時出現的“賣糧難”現象所迷惑,對於水稻高產的問題缺乏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