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1 / 3)

在古老的中國社會,雖然不是如老子所描述的“雞犬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小國寡民”社會,但由於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影響,人們的交往空間是十分狹小的,個人活動,主要發生在家庭內部。衣食住行(織衣、吃飯、居住、耕作),這種人類的四大生存活動,基本上都在家庭內部進行。家庭就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小社會,個人從家庭中獲取生活所需的一切。家庭成了個人生活的支持係統。一個人,一旦離了家,就成了漂泊的遊子,生活便失去了依靠。這種以家庭為主要生活來源的人,被稱為“宗族人”。宗族人為了能保持生活支持係統的長久性、穩定性和廣闊性,於是把家庭發展得很大,凡是一個姓的人,都被稱為“一家人”,用一筆難寫兩個‘李’字、‘趙’字、‘王’字,作為聯係紐帶,結成一種互為倚靠的關係,所以家庭就擴展成了家族。

但是,靠擴大“家庭”範圍的方法來增大生活支持係統,一方麵必然會出現像曹雪芹的《紅樓夢》、巴金的《家》、曹禺的《雷雨》中所描述的家庭悲劇;另一方麵,隨著生活支持係統的社會化傾向,個人會不滿足於狹小的家庭生活空間,一種普遍的“離家趨勢”就出現了。當家族已不能成為個人生活的主要空間時,“宗族人”就向“社會人”演變。

一個“社會人”的主要生活空間是社會。如果說宗族人是靠血緣關係為紐帶來構成個人的生活支持體係,那麼社會人就是靠社會關係為紐帶來構成個人的生活支持體係。

社會學家認為,構成社會關係的主要成份是人際關係,建立人際關係的主要方式是社交。沒有社交,就不能形成人際關係,乃至社會關係,也就不容易建立起一個完善的生活支持體係,也就不能徹底實現個人由宗族人向社會人的升華。

一個發展不完善的社會人,他一定會在許多方麵與社會格格不入,他會在生活和事業中碰許多釘子,他會遭遇許多的挫折,他會經常體會到孤獨與無助。因此,馬斯洛把社交需求放在了個人需求的第三個層次上。隻有社交,才能加速個人社會化的進程,社交是宗族人向社會人轉化的最基本的方式。

2老青蛙與老蜘蛛的對話

一天,一隻老青蛙遇見一隻老蜘蛛,便大吐苦水:“我自蝌蚪時代開始,便辛勤勞作,沒有一天懈怠過,但仍然是汗流浹背,方能糊口,現我年近黃昏,正在喪失勞動力,等待我的命運隻能是饑餓而死。而你,我從來沒有見你勞作過,卻衣食豐足。就是現在老了,你仍不愁吃喝,自有投網者,送來美味佳肴。哎,不是說‘天道酬勤’嗎?這世道,真不公平啊!你說這是為什麼?”

老蜘蛛回答:“你說我沒勞作,這不對。想當年,我剛離家獨立,每天餓著體膚,熬著筋骨,一日複一日地織我這張網,好不容易生活才有了依靠。就是現在,我還隨時要修複經常出現的破洞。你之所以生活艱辛、老而無靠,是因為你是靠四條腿在生活,一旦四條腿跳不動了,生活就失去了依靠。而我是靠一張網在生活,網不會因我年老而衰,所以我雖然年事已高,而生活不愁。如果我也像你一樣靠我這幾條纖細的腿來生活,我會生活得比你還慘百倍。”

青蛙與蜘蛛的對話,應該給我們以啟示。我們是要做青蛙還是要做蜘蛛?答案不言而喻。但不幸的是,我們的許多人,不自覺地成了“青蛙”,所以,生活得很艱辛,至少心靈上很艱辛。

應該怎樣來鑒別自己是青蛙還是蜘蛛?其實方法很簡單。如果至今你仍然沒有一張屬於你自己的人際關係網絡,你是“青蛙”,如果你已經建立了一個完整的人際關係網,你可能是“蜘蛛”。之所以用“可能”一詞,是因為雖然你有一個完善的人際關係網絡,但從未啟用它,你僅是一個會織網的“青蛙”。

青蛙與蜘蛛命運的差距如此之大,從理論上看,乃是本能能量與外延能量的差別。本能能量是個人所擁有的自然能量,是身體本身的能量。而外延能量是由大腦活動派生出來的、對個人能量進行補充的一切外在能量。本能能量是有限的,而外延能量是無限的。青蛙僅發揮了本能能量,所以生活艱辛,而蜘蛛除了本能能量之外,更借助了外延能量,所以生活輕鬆。

人又何嚐不是如此,靠本能能量,搏不過獅子,但倚仗外延能量,卻可以把獅子關在籠子裏供人觀賞。

人如何擴大自己的外延能量?方法很簡單——織網。織一張魚網,可以捕魚;織一張通訊網,可以遠距離通話;織一張internet網,可以縮短世界的距離;織一張人際關係網,可以完成個人力量無法完成的活動,可以實現個人力量無法實現的事業。個人的外延能量,來自於人際關係網。

3為什麼要織一張人際關係網

既然人際關係網絡是個人能量的基礎,因此加強人際交往即可增加個人能量。織一張人際關係網絕不是一項非目標活動。這裏就產生了一個問題:社交需不需要目標?

筆者曾在一次講座中提出“為目標而交往”的概念,此言一出,台下就有人送上來一張紙條,上書“為目標而交往,是否太勢利”?針對這一紙條,筆者回答道:“人類的活動,都是一種有目標的活動,社交也是一種活動,它應該有目標。按中國傳統心態來看,社交不應該有目標,應該‘以情會友,別無所求’,應該奉行一種無為哲學。誰要是在交往中注重了交往對象的使用價值,然後想方設法接近他、利用他,這就被認為‘太勢利’。根據現代社會的交際觀念,社交有三個基本功能:信息共享、情感溝通、相依相助。這也是社交的三個基本目標。我們不能隻強調信息共享、情感溝通而拒絕相依相助。我們也不能把相依相助都當成‘勢利’來看待。為了相依相助而社交,這不是‘勢利’,這是人類有別於其他動物的一種社會性行為。”

我們不妨設想,有這麼一個人,他既不能與你信息共享、情感溝通,也不能與你相依相助,你會與他交朋友嗎?恐怕不會。可見,交往還是有選擇的,選擇就是一種目標的體現,拒絕目標,也就是拒絕交往。

4社交需不需要謀略

社交需不需要謀略?要回答這一問題,需要弄清楚謀略是什麼。

謀略,是一個合成詞。“謀”的含義是“產生主意”、“商議”、“謀劃”之意,而“略”是指策略,技巧。因此,謀略就是運用知識、智慧進行思考運籌,並形成策略。

社交需不需要“運用知識、智慧進行思考運籌”?需不需要“產生主意”、“商議”、“謀劃”?需不需要某些策略?回答是肯定的。

首先,任何人交往都會有一個自己的標準,以確定自己交什麼樣的朋友。茫茫人海、芸芸眾生,不是遇見的每一個人都能成為朋友,交友是有選擇的——興趣、愛好、追求、價值觀等,都是交友的尺碼。古代不是有“管寧割席”的故事嗎?那麼交往標準如何確定?交友的尺碼又如何來度量?這不需要“思考運籌”嗎?也就是不需要“謀”嗎?顯然是需要的。

其次,怎樣交朋友,是有策略和技巧的。有的人善於交朋友,所以家裏經常高朋滿座,有的人不善於交朋友,所以經常形單影隻。美國的卡耐基專門建了一所學院來培養人的交往技巧,可見社交是拒絕不了策略的。

最後,要處理好交往中的各種關係,也必須擁有謀略。在交往中,會有各種關係存在:如情感關係、利益關係、時間關係、地位關係、親疏關係等等,難免會出現差錯或不平衡,處理不好,就會出現關係障礙,使人際關係破裂。要處理好這些關係,不僅需要“謀劃”、“商議”、“產生主意”,同時也需要策略與技巧。因此,社交無法離開謀略。隻不過,我們必須跳出像《孫子兵法》一類戰爭謀略的思維定勢,我們的對象是我們的朋友,而不是我們的敵人,使用謀略不是去“對付”我們的朋友,而是去增進雙邊友誼,加深雙邊關係,是一種親善性行動,不是一種對抗性行動。

你的人際關係網絡應該由哪些人組成呢?不同的人組成的人際關係網絡,其產生的能量的大小也是不同的。設想一下,如果你的人際關係網絡上有很多知心或親密的朋友,在你遇到困難或挫折時能夠傾心相助,這樣一個人際關係網絡比一個僅僅是由一大幫酒肉朋友,或者是由那些因為你有權勢而依附你,而你失意時就會離你而去的人組成的人際關係網絡,哪一個產生的能量更大,哪一個對你更有幫助呢?這就涉及到交往中的一個問題,那就是在你有步驟地開展你的社交活動時,一定要選擇好社交對象,擇人而交。好的朋友會影響你一生,壞的朋友也會影響你一生。古人雲:“親賢臣,遠小人,仁人聖王之道也。”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朋友有很多類型,不同的人會成為你的不同類型的朋友。了解朋友的類型及其不同的特點,對於你正確地開展交往,選擇合適的人作為你的社交對象,合理地把不同類型的朋友安置在你的朋友圈中的不同層次上,建立一個令你滿意並受益終生的人際關係網絡,無疑是有著巨大意義的。

1朋友的七大類型

在讀這一部分之前,你可以先問一下自己,我到底有多少朋友?他們與我的關係如何?

朋友的類型多種多樣,按照不同的劃分標準,可以劃分出不同類型的朋友。我們可以按照幾條主要的標準劃分出以下幾種類型的朋友。

(一)按照你的朋友與你關係的密切程度分,有知己型、親密型、一般型。

知己型。知己,顧名思義,是相互之間最了解、最知心、最親密的朋友,又稱為知心或知音。知己型朋友是與你心靈距離最近、關係最密切的朋友。他(她)對你最了解,不但了解你的性格、喜惡,而且了解你的誌向、追求,與你的命運緊密聯係在一起。在你事業成功的時候,他會同你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悅;在你失意彷徨的時候,他會緊緊地站在你身邊鼓勵你、支持你;當你得意忘形、驕傲自滿時,他會毫不客氣地直接給你指出來。著名的美籍華人陳香梅和美國政界的資深律師葛柯倫是一對知己。在陳香梅的丈夫陳納德去世之後,葛柯倫用盡了後半生的精力來關心、嗬護著他那位朋友的遺孀,陳香梅也把整個的心交給了葛柯倫,把他視作自己的親人。我國唐代的大詩人李白和汪倫是一對知己,“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唐-李白-《贈汪倫》)是對他們之間深厚情誼的寫照。古今中外,有關知己型朋友之間深厚友誼的例子太多太多。朋友好找,知己難尋,人生能有一兩個知己,也是最幸福的事了。知己型朋友在你的朋友圈中應該是數量最少的。

親密型。親密型朋友與你之間的關係其密切程度僅次於知己型朋友。親密型朋友又可稱為密友或摯友。親密型朋友與知己型朋友之間隻是一步之遙,因此,也是最容易成為你的知己之交的朋友。親密型朋友與你交往的頻率可能是最多的,他(她)對你的影響也是深刻而巨大的。尼克鬆和基辛格就是一對密友,他們共同策劃並積極推動改善了中美兩國的關係。尼克鬆在任期間,不但在一些重大的國際國內問題上經常與基辛格共同商討和謀劃,而且在一些個人生活中的小事上,尼克鬆也樂於與基辛格商討並采納他的建議。美國一位著名心理學教授保羅-H-賴特說,在親密的友誼中,生活是密切的,猶如在婚姻中一樣。他還說,親密的好友“會在一起度過閑暇時光,你對他的一切都感興趣”。“同好友在一起,你用不著隱瞞什麼,假如你願意,可以稱此為親密無間,它能讓你不拘小節。”親密型朋友與一般型朋友之間的主要區別,就在於你與他(她)們之間感情密切的程度如何。在你的朋友圈中,親密型朋友的數量可能會比知己型朋友的數量多些,但是也不會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