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是因為好事注定多磨吧,就當高順和郭嘉輪流上陣,好不容易費盡口舌勸服郭萃,定下成親日期的時候,天下又發生了巨大的變故。
長安那邊,李傕和郭汜二人起了內訌!
不論李傕還是郭汜,這二人都是狼子野心之輩。昔日董卓在時,他們懾於其威,還能恭恭順順地為董胖子賣命。可如今董卓早已死去多時,他們便都自以為老大,誰也不願服誰。現在他們一個為大司馬,一個為車騎將軍,所身負的都是權蓋一方的職位,又同處於長安城中把持著少年皇帝,如果說短時間內還有掩蓋矛盾的可能,可一旦加以時日,雙方決不可能一直平安無事地相處下去。
雖然已有不合,但在一開始的時候,兩人之間也很有默契,從未將彼此的矛盾擺上過台麵。然而樊稠被李傕突然殺害一事,則成為二人徹底反目的導火索。
李傕、郭汜、樊稠、張濟同為董卓麾下宿將,董卓遇害之後,四人各提本部兵馬入洛陽為其報仇。等到王允被誅、呂布外逃之後,朝廷再無任何反抗之力,徹底被這四人所控製。四人之中,李傕、郭汜二人地位較高,但樊稠和張濟相比於李、郭二人,其地位也隻是略低一籌罷了。
李傕等人控製漢帝之後,馬騰、韓遂或是因為對他們的行為感到忿然,或是出於想趁亂分一杯羹、多揩一點好處的目的,總之他們揮兵數萬,攻向了長安。經過連日鏖戰之後,馬騰、韓遂軍不敵李傕等軍,潰敗而逃。李傕命樊稠追擊,卻不料樊稠隻是帶了少數兵馬佯追,隨便趕了幾裏後很快就領軍回到了長安。對樊稠這種敷衍的態度,李傕大為惱火,在諸將議事的時候公然命刀斧手將樊稠於議事廳內砍殺。
樊稠之死,不可避免地引起了軒然大波。次日李傕宴請郭汜,有了樊稠的前車之鑒,郭汜哪有這個膽子再敢去赴宴,說不定這就是李傕設下的是鴻門宴,準備把自己在宴席之上做了。有了這種想法,郭汜不僅沒有去赴宴,反而集結人馬,決定先下手為強,除去李傕。而李傕在得知消息後,自是勃然大怒,他不但聚集兵馬,欲與郭汜一決死戰,甚至還將皇帝、皇後及一幹宮嬪統統地掠入軍營之中。而郭汜見狀,仿佛絲毫不甘落於李傕之後一般,把長安城內的公卿百官們一股腦地劫掠到自己的軍營裏。
雙方在長安城外對峙許久時分,遲遲分不出勝負。之後兩軍在張濟的調解下議和,領天子回長安。回城途中,董承、楊奉等人趁李、郭戰罷,守備鬆弛之機,領千餘人於亂軍之中搶走漢帝,向安邑逃亡。
李傕、郭汜自然大怒,率大軍直追而下。
董承等人兵少,自然遠不是李、郭兩軍的對手,當下聽從太尉楊彪的建議,請皇帝下詔,召兗州曹孟德大軍前來匡扶漢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