鬥轉星移,時間很快就步入了涼風習習的秋季。
興平元年(公元194年)九月末,曹操同時展開兩回軍事行動,西征宛城,東伐袁術。
袁術最近一直蠢蠢欲動,很不安分,曹操早就想狠狠收拾他一頓了,遂令夏侯惇為主將,牛金、臧霸、李通、呂虔副之,程昱為參軍,起兵兩萬攻向淮南。
至於宛城,在原本的曆史上為張濟之侄張繡擁有,然而在當下之時空中,張繡早已死於典韋之手,而張濟昔日也在洛陽城外被曹操大軍所殺,所以現今宛城乃是為劉表所掌控。
宛城乃是連接荊楚和中原地區的樞紐所在,無論對曹操還是劉表而言,宛城都是一個十分關鍵的戰略要衝。若曹操占據宛城,則隨時能揮兵南下,攻打荊州。反之亦然,宛城在劉表手上的話,對方便能隨時進犯中原。
所以對於宛城,曹操必須要將其掌握在手中。曹操深知自己將來在北方最大的強敵隻有可能是袁紹無疑,他與袁紹之間遲早要發生一場激烈的大戰,曹操絕不希望自己在和袁紹決戰時後方還要麵臨劉表的威脅。
荊州較之於淮南,無論是疆域還是實力都遠勝於之。對於袁術,曹操並不忌憚,然劉表則不同。如若讓劉表掌握著一座能隨時讓許昌陷入危機的城池,恐怕異日與袁紹決戰之時,曹操每時每刻都將寢食難安,唯恐後方有失。
所以,宛城一定要奪下!
而劉表顯然也很清楚完成的重要性,所以遣派其侄劉磐率一萬五千士兵守護宛城,並任命劉磐為宛城太守。
劉磐為人驍勇,深得劉表信任,在原本曆史上,劉表授其為長沙太守,將其作為荊州東南方的屏障。然而現在宛城的重要性遠勝於長沙,必須要有一員心腹重將守衛才可。蔡瑁、文聘不能輕離襄陽,黃祖則要待在江夏防衛江東孫氏的侵攻,思來想去,劉表最終將劉磐從長沙調至宛城,以禦曹操。
而對宛城誌在必得的曹操,此番命高順為主將,於禁、樂進、曹昂副之,夏侯蘭、胡車兒為先鋒,賈詡為參軍,同樣起精兵兩萬,攻打宛城。
其實若給高順配參軍,郭嘉無疑是最合適的人選。郭嘉不像荀彧那般需要時刻坐鎮於朝堂之中,而且他和高順彼此之間關係密切,配合起來定然嫻熟。隻可惜郭嘉近期不幸染疾,無法隨軍出行,隻能另用他人。曹操倒也大方,令高順在眾多謀臣中自行挑選一人作為參軍。既然是自由選擇,高順當然挑中了在智謀上與鬼才齊名的毒士賈詡。
對於賈詡,曹操並不信任,如果是自己指派的話,怕是絕不會讓此人擔任參軍一職。不過既然高順堅持,自己也不會強加反對,那賈詡也是聰明人,如今自己勢強而劉表勢弱,料他也不會像之前侍奉李傕時那樣做出臨陣變節之類的事來。假若此番對付的不是劉表而是袁紹,高順還是挑選賈詡做參軍的話,曹操對此或許就要好好斟酌一番了。
北方的袁紹始終是不能忽視的強大存在,曹操最顧忌的還是袁紹趁自軍出兵之機,南下攻打自己,因此北方的防線也絲毫沒有放鬆。幸好之前征伐徐州過程較為順利,無論是軍力還是民力都未消耗太多,故而曹操此番在抵禦北方的同時,還有餘力同時支撐兩線作戰。當然,如若袁紹大軍真的南下,這兩支外出作戰的軍勢恐怕也是要立馬折回的吧。
對於此番被指命為征伐宛城的主將,高順可一點都開心不起來。要知道曹銘懷胎已達半年之久,誰能預料戰爭會耗費多少時間,高順雖然熱衷於功名,但也不願意自己第一個孩子出生的時候自己沒能陪在身邊。
高順也不是沒有抗爭過,他曾將自己心中的想法告訴曹操,希望他能重新任命其他人為主將,讓自己留守許都。
不過對此,曹操並不領情。
“軍令已下,豈能朝令夕改!”曹操毫不客氣地回絕了高順的請求,連一點反駁的餘地都不給高順留下。
沒道理啊,按理說一個女人懷孕的時候,最需要丈夫的關懷了。而曹操是個妹控無疑,怎麼會在自己妹妹有孕的時候,把她的丈夫趕到外麵去打仗呢?
其實曹操是在嫉妒高順這混蛋呢,憑什麼大美女貂蟬就這樣平白無故地被他納了?如果是自己帳下其他將領,曹操大不了發發牢騷也就罷了,可高順那小子偏偏是自己的妹夫啊,這讓曹操很是不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