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天戰鬥過去,在曹軍的竭力死守之下,孫堅軍仍未能破城。
然而這一日裏,曹仁所守之東門所遭受的攻勢格外之輕,而另外三門所承受的壓力則大了許多。
曹仁最終還是沒有發兵至其他三門增援,以至於東門損失寥寥,傷亡者尚不足二百人,而另外三門則各折損了千人左右的兵力。
眼下的情勢很不妙,城內可戰之兵大約還有一萬五千左右,而孫堅大軍至少還剩五萬之眾。
這樣下去,究竟還能堅持多少時候?
在孫堅大軍剛攻破宛城的時候,求援信就早早地送往了官渡戰場,然而至今還未得到什麼回複。
許昌至官渡之間的距離並不算遙遠,快馬加鞭的話兩三日便也能趕至了,如今遲遲沒有音訊傳來,恐怕是曹操那邊也對眼下之局勢感到萬分棘手,難以決斷吧。
“子孝,我聞今日敵軍攻東門之勢甚輕,汝何不遣兵來援助我等?”議事廳中,於禁問曹仁道。
“恐有詐耳。”曹仁簡單明瞭地作出回答。
於禁沉默不語,這的確是需要慎重判斷,萬一真是敵軍的計策,為的就是引走東門的守軍,那麼貿然分調兵力,所引發的後果會很嚴重。
“文和先生,你怎麼看?”見曹仁、於禁二人猶豫不語,一旁的李典向謀士賈詡問道。
“必是敵軍之詐。”賈詡雙目微闔,此時聞得李典問話,連眼皮都不抬,斷然說道。
“先生何以知之?”曹仁見賈詡說的肯定,隻道其心中必然有數,早已洞悉其中緣由。
“想當然耳。”賈詡緩緩吐出了這四個字。
眾人一頭黑線……想當然耳?這個理由也太隨便了吧。
麵對眾人發窘的神情,賈詡理都不理,這本來就是自己“想當然”推算出的結論,若真要詳細問理由,天下哪有那麼多理由給你一一解釋?
“文若先生,您怎麼看?”賈詡“想當然”三個字一出,眾人又感到不確定了,於是李典又向荀彧問道。
荀彧是曹操帳下頭號謀士,資曆最深,身份也最為貴重,因此李典在向荀彧提問的時候,語氣也恭敬了不少。
荀彧撚著自己的胡須,顯然也在沉思著。
究竟是圍三缺一,還是誘敵之計,老謀深算如荀彧者,此時也陷入了兩難。
畢竟天下最難測者便是人心,孫堅獨霸一方,帳下能人想必也不少。曹操這些年所關注的一直是中原和北方,因此荀彧對身處江東的孫堅勢力所知並不深,對其帳下謀臣的性格也都不甚了解,其如此行為最終目的究竟為何,荀彧一時之間也無法確定。
其實平心而論,荀彧認為這確實是敵軍的詭計,但是另一方麵,他又有些不想承認這一點。
無他,從今日來看,其他三門的攻勢實在太過猛烈了,如果東門麵對著那麼微不足道的攻擊,卻又占據著和其他三門同樣的守備力量,那麼對其他三門而言就會顯得更為不利。
如果將東門的守備平攤至其他三門,情況或許能改善不少。
“明日再看看情況吧,如果明日孫堅軍對於東門的攻勢仍然和今日一樣薄弱,那麼子孝將軍則可考慮分派一些兵力到其他三門。”荀彧最終還是如此說道。
聽到荀彧的答案,賈詡眼神一黯。
賈詡的直覺告訴自己,此必是敵軍之詐,但是他沒有堅持爭辯下去。
荀彧是曹軍謀臣中的第一人,他既然做出了決斷,自己也沒有與其爭辯的必要。即使荀彧本人是謙謙君子,不會對此計較,但那些武將們都十分敬重荀彧,如果自己與其唱反調,定然會引得那些武將的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