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堅軍在許昌城外所看到的那支大軍,自然就是高順所帶來的五千援軍。
至於五千大軍看上去為什麼會有四五萬大軍的感覺,其實答案也很簡單,無非就是在戰馬的馬腿上綁好樹枝等物,以使其在前進的過程中揚起無盡灰塵,讓人遠眺時會誤以為有大軍來臨之類的計策。
這便是郭嘉的計策——疑兵之計,要讓孫堅軍認為援軍的數量不少,讓其心有顧慮,這樣才能順利拖延其攻城的時間。
為此,郭嘉還建議曹操讓高順把所有的騎兵都帶走。畢竟帶到官渡的一千騎兵隊如今隻剩一小半,在官渡戰場上幾乎起不到什麼作用,還不如在別處好好加以應用——哪怕隻是在馬腿上綁樹枝充樣子,作疑兵之用。
一支優秀的騎兵隊,通常都是一人三馬,曹操此時條件還沒這麼充足,但一人二馬還是絕對要保證的,因此高順帶回許昌的馬匹也有八百多匹。在這八百匹馬的馬腿上全部綁上樹枝,所能揚起的煙塵已經是相當厲害了。
另一個時空中,張飛在長阪橋前就用過這一計策,當時他隻是讓屬下用十幾匹馬揚起煙塵,結果就使得曹操誤以為有伏兵而不敢進。
要是曹操知道長阪橋的另一邊真的隻有張飛及其手下寥寥十數人,哪怕張飛嗓門再嘹亮又有個屁用,曹操大軍一擁而上早就把你碾成渣了。
至於這支援軍之所以選擇紮營城外而不是進城幫助守備,這原因也很簡單。選擇紮營的話,可以有很多種方式布置,讓孫堅軍繼續保持誤會,認為援軍數量很多。可一旦揮軍進城的話,其動靜說不定就會為孫堅軍所察,從而通過斥候等途徑得知援軍數量的底細。
就算多了五千人,許昌守護力量依然不足,如讓孫堅軍察覺真相,屆時對方又會肆無忌憚地攻城了。
就這樣,在紮營的時候,高順按照郭嘉的吩咐,故意多紮建了許多空營帳,而後在黃昏吃飯的時候,高順又故意多設營灶。周瑜、孫堅根據從斥候回報的曹營內帳篷數量以及炊煙情況分析,覺得這支援軍人數至少不下四萬。
————————————————————————————————
孫堅軍大營中,周瑜一臉凝重,在思考著一些問題。
“公瑾,你說,曹操的援軍緣何沒有進城?”孫堅坐在主位,對周瑜問道,其神情也十分嚴肅。
“曹孟德為人詭詐,這說不定就是他的計策。”周瑜對這一點也是十分不解,按理說援軍到來,應該進城幫助守軍防禦才是,可為什麼這支援軍反在城外安營紮寨?
思來想去,周瑜自以為得出了一個應該正確的答案。
“恐怕是曹操想要牽製我軍吧。”周瑜緩緩道出自己心中的想法,“曹操選擇紮營城外而非進城,估計就是想趁我軍攻城時發動襲擊,令我軍首尾不能相顧,而其勢自潰也。”
曹營中曹字帥旗掛得高高的,所以無論周瑜還是孫堅都認為曹操親自來了。
畢竟是四萬大軍,不管北方官渡發生了什麼不為人知的變化,可既然回來了這麼多人,那麼說明官渡的戰事肯定告一段落了。
所以曹操一定身處援軍之中,為其主帥,孫堅和周瑜都對這一點確信無疑。
如果讓高順知道周瑜他們的想法,一定會滾在地上捧腹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