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胚種論認為地球上最初的生物來自別的星球或宇宙的“胚種”,它們可以通過光壓或隕石而到達地球。此種看法在19世紀頗為流行,至今還有少數科學家堅持。例如,英國分子學家克裏克等人,根據地球生物有統一的遺傳密碼以及稀有元素鉬(Mo)在酶係中有特殊重要作用等事實,推測地球上一切生物都是由數十億年前某富含鉬的文明星球的胚種發展而來。又如英國天文學家霍伊爾根據某些細菌在高溫、幹燥或強輻射等條件下亦能生存的事實,也堅信“宇宙胚種”能通過種種惡劣環境而到達地球,並認為某些碳質球粒隕石實際上含有焦化的細菌和孢子。“宇宙胚種論”目前還缺乏令人信服的證據;退一步說,此說即使能成立,也沒有解決最早的“胚種”(生命)是怎樣起源的問題。

藥物的副作用

世界上的事物都是有二重性的。藥物在治療中所產生的與治療目的無關的作用,即為副作用。如利用阿托品的抑製腺體分泌作用為麻醉前給藥時,其平滑肌鬆弛作用引起手術後腸脹氣就成為副作用。20世紀70年代初,經過中國醫務人員的社會調查發現,食用粗製棉籽油地區的男子易患不育症,當然這對食用油來說是嚴重的副作用,經過實驗室研究證明,粗製棉籽油中引起不育症的有效成分是一種黃色結晶物質,叫作棉酚。服用棉酚後,主要作用於睾丸的精子發生過程,引起精子死亡,使精子數量減少甚至完全消失,失去了生育能力。隻要停止服用棉酚3個月後,又可逐漸恢複正常生精能力。這一發現導致了一種新藥的出現,該藥成為計劃生育的主要藥物。

乙肝疫苗研製成功

乙型肝炎亦稱血清性肝炎,其病毒是直徑為42毫微米的球狀體,由外殼和內核組成,抗原就是其外殼的成分。通常通過輸血、針頭注射等途徑傳播,亦可經胃腸道傳播,與肝癌有密切關係,對人類健康危害極大。早在1964年,醫學家們就從澳大利亞居民的血清中發現了乙型肝炎抗原。1970年,又從含乙型肝炎抗原的血清中發現了乙肝病毒。

1988年12月,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病毒學研究所和衛生部長春生物製品研究所,藥品生物製品檢定所合作,采用基因工程技術,研製成功高純度、高效、安全的乙肝疫苗,並成功地用於人體。

乙醛酸循環

植物細胞內脂肪酸氧化分解為乙酰COA之後,在乙醛酸體(glyoxysome)內生成琥珀酸、乙醛酸和蘋果酸;此琥珀酸可用於糖的合成,該過程稱為乙醛酸循環。動物和人類細胞中沒有乙醛酸體,無法將脂肪酸轉變為糖。植物和微生物有乙醛酸體。油料植物種子(花生、油菜、棉籽等)萌發時存在著能夠將脂肪轉化為糖的乙醛酸循環。水稻盾片中也分離出了乙醛酸循環中的兩個關鍵酶——異檸檬酸裂解酶和蘋果酸合成酶。

陽光

陽光是孕育生命的能源,但現在由於臭氧層被破壞,陽光中的紫外線輻射增強。如果經常曝曬在陽光下,紫外線會穿透皮膚,在體內產生自由基,而自由基不僅會加速皮膚的老化,引發皮膚癌,並可能促使某些疾病(如紅斑性狼瘡)的病情惡化。

遺傳密碼字典

遺傳密碼字典,這部特殊的字典的查法,是先取左邊第一堿基一個字母,再取上麵第二堿基的一個字母,最後取右邊第三堿基的一個字母,合起來就是一個氨基酸。例如CUU代表亮氨酸,AAG代表賴氨酸,GAG代表穀氨酸,AAU代表天冬氨酸等。更有趣的是,密碼裏還有句號,用來表示氨基酸連成一個段落。借助這部生物字典,我們可以翻譯下列一段密碼:GCA丙氨酸、AAC天冬酰胺、UCC絲氨酸、GGU甘氨酸、AUC異亮氨酸、UAC酪氨酸、UAA句號、UAG句號、GGA甘氨酸、UUA亮氨酸、CCC脯氨酸、AUG甲硫氨酸、UCG絲氨酸、AAG賴氨酸、ACA蘇氨酸、AAG賴氨酸。原來,它就是噬菌體R身上部分遺傳密碼。這部生物“字典”,即適用於從細菌到人類的一切生物。

亞硝胺

亞硝胺有100多種化合物,不同的亞硝胺可引起不同的腫瘤,最主要的有食道癌、胃癌、肝癌,而且可通過胎盤對後代誘發腫瘤或畸形,亞硝胺是由亞硝酸鹽及蛋白質中的仲胺形成的,在自然界分布很廣,含量較高的食品有鹹魚、蝦皮、啤酒、鹹肉及硝的肉製品香腸等,肉菜餡放置時間過長也會產生亞硝酸。爛菜中含有大量的硝酸鹽,受細菌和唾液的作用可分解為亞硝酸鹽,再與蛋白質中的仲胺在胃內可合成亞硝胺。當胃液PH值為3時,可抑製亞硝胺形成:當PH值為5時,能促成亞硝胺的形成。

亞麻仁油

亞麻仁油是用亞麻仁籽經第一道冷壓提煉的純植物油,完全不含膽固醇,卻富含維持生命所需的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如Omega-3脂肪酸)和維他命E。亞麻仁油不宜加熱,是因為加熱會誘導有機體突變,導致癌症。亞麻仁油和大多數其他蔬菜油最大的不同,是含有另一種人體不可或缺的脂肪酸——Alpha亞麻油酸(ALA)。這是一種Omega-3脂肪酸,進入人體後,人體會將它轉化為二十碳五烯酸,然後再轉換為有用的前列腺素。在魚油裏也發現了Omega-3脂肪酸,因此亞麻仁油被認為可以取代魚油(這對素食者而言,頗具意義)。不過,研究者也指出,用量可能需要多一些,大約7.2克的亞麻仁油,才等同於1克的魚油。

盡管如此,亞麻仁油還是有許多獨特的特質,它可以防治皮膚炎症、消除便秘、降低膽固醇、治療良性前列腺肥大、治療潰瘍性結腸炎、對抗乳癌。國外許多醫師建議,不妨將亞麻仁油當成營養補充品,每天攝取一湯匙的亞麻仁油,以確保必需脂肪酸不虞匱乏。此外,亞麻仁油必須貯存於不透明、密封的瓶罐中,放置於冰箱冷藏或冷凍,並在限期內吃完,才能真正有益健康。

遺傳病基因療法

1984,美國休斯敦貝勒醫學院的托馬斯·卡斯基和加利福尼亞大學的西奧多·福裏德曼,分別用逆轉錄病毒做載體,把人工合成方法製成的HPRT基因,移植到人的骨髓幹細胞中獲得成功。實驗表明,把正常基因移植到綜合症病人的骨髓幹細胞中之後,丟失的酶開始產生,一般達到了3%~23%的水平。如果再加以改進,就可以治愈這種遺傳病了。

遺傳信使RNA

根據細胞學所掌握的事實:所有DNA都呆在細胞核內,而蛋白質卻存在於細胞質中,像DNA這樣的大分子是無法隨意進入細胞質的。然而密碼總是會被帶入細胞質的,這一來,人們不禁要問,是誰把鎖在細胞核內的DNA手裏的密碼帶入了細胞質的呢?科學家們從DNA那裏拷貝了一份密碼文件,並帶入了細胞質中。經過試驗和觀察,發現這個信使就是RNA——核糖核酸。

遺傳因子

遺傳因子即決定生物體性狀的內在原因。具體地說,就是生物體表現出來的性質和形狀,比如大小、高矮、顏色等。“性狀”是人們感覺到的表麵現象,它們的重複出現具有某種內在的原因。孟德爾明確地指出,生物體的每種性狀是由兩個遺傳因子決定的。一種是決定顯性性狀的形式,另一種是決定隱性性狀的形式,當決定某一性狀的兩個因子完全一樣時,這種遺傳因子的組合方式就叫純結合,就是純種。如果決定某個性狀的兩個遺傳因子不完全相同,而是相似,那麼,這種遺傳因子的組合就叫雜結合或異質結合,也就是雜種。

異體腦垂體移植

腦垂體是人腦深部的一個結構,隻有花生米大小,但它的功能是調節全身的內分泌活動,故被稱為“內分泌交響樂的指揮”。腦垂體功能低下,會給病人帶來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嚴重的甚至死亡。這樣的病人終身要靠藥物來維持生命。能否給病人進行異體腦垂體移植成為國際神經外科的一個難題。

從1988年起,中國南京軍區總醫院著名神經外科專家劉承基教授,帶領攻關小組人員選用兩種基因型不同的兔子,進行了100多次垂體移植實驗,結果首次從組織學上證實,在免疫抑製劑聯合治療下,植入的幼兔垂體能夠克服排斥而成活;而植入的成年兔垂體,即使應用免疫抑製劑治療,也不能克服排斥反應。在動物實驗的基礎上,1988年11月25日,他們為一例患嚴重漢氏病的女病人成功地進行了腦垂體移植術。將一個胎兒垂體移植到病人的腦內,手術後一個時期給她用了免疫抑製劑。術後症狀明顯改善,通過內分泌檢查發現激素水平提高。這次人體異體腦垂體成功移植,不僅在國內是個創舉,而且在世界上也是首例。

藥物設計

藥物設計是隨著藥物化學學科的誕生相應出現的。早在20世紀20年代以前,就開始進行天然有效成分的結構改造。直到1932年,歐蘭梅耶發表了將有機化學的電子等排原理和環狀結構等價概念用於藥物設計,首次出現具有理論性的藥物分子結構的修飾工作。隨後,藥物作用的受體理論、生化機製、藥物在體內轉運等藥物設計的理論不斷出現。在20世紀60年代初出現了構效關係的定量研究,1964年,漢希和藤田稔夫提出定量構效關係的漢希分析,藥物設計開始由定性進入定量研究階段,為定量藥物設計奠定了理論和實踐基礎,藥物設計逐漸形成一門獨立的分支學科。20世紀70年代以後,藥物設計開始綜合運用藥物化學、分子生物學、量子化學、統計數學基礎理論和當代科學技術以及電子計算機等手段,開辟了藥物設計新局麵。隨著分子生物學的進展,對酶與受體的理解更趨深入,對有些酶的性質、酶反應曆程、藥物與酶複合物的精細結構得到闡明,模擬與受體相結合的藥物活性構象的計算機分子圖像技術在新藥研究中已取得可喜的成果。運用這些新技術,從生化和受體兩方麵進行藥物設計是新藥設計的趨向。

玉米素

玉米素是一種天然的細胞分裂素。它是從甜玉米灌漿期的籽粒中提取並結晶出的第1個天然細胞分裂素。已能人工合成。

遺傳標記

遺傳標記是指在遺傳分析上用作標記的基因,也稱為標記基因。在重組實驗中多用於測定重組型和雙親型。作為標記基因,其功能不一定研究得很清楚,但應突變性狀是明確的,所以容易測定。對於微生物,雖多用與生化性狀有關的基因,但對高等生物則多用與形態性狀有關的基因,也有用著絲粒作為遺傳標記的。在微生物遺傳學中,遺傳標記還區分為選擇性標記(或稱選擇性基因)和非選擇性標記(或稱選擇性基因)二類。

遺傳標記指可追蹤染色體、染色體某一節段、某個基因座在家係中傳遞的任何一種遺傳特性。它具有兩個基本特征,即可遺傳性和可識別性,因此生物的任何有差異表型的基因突變型均可作為遺傳標記。

遺傳標記包括形態學標記、細胞學標記、生物化學標記、免疫學標記和分子標記五種類型。

遺傳信息的翻譯

生物細胞中的DNA是生物體傳宗接代的命根子,它就如同一份絕密圖紙,是千萬不能遺失的。任何生物體直到死之前,都要按照藍圖所規定的模型去工作。所以這幅藍圖隻能鎖在細胞核這個保險箱中,隻許抄寫,不能借出或銷毀。此外,DNA分子很長,細胞核這個工作場所太小,裝配起來不方便,效率低,必須依靠翻譯家的幫助,才能完成如此程序化的工作。這也正是為什麼細胞不直接把氨基酸運到細胞核中的DNA那裏合成,而要經過RNA的翻譯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