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手優勢

這是關於動物特別是人體機能表現側麵優勢的一種用語,一般是指身體各器官的運動和感覺機能其左側比右側占優勢而言。最普通的例子是上肢的運動。在人類,不論人種或民族,一般都是右手優勢,據說約5%為左手優勢。但是判斷右手優勢或左手優勢,並不像想像的那樣簡單。聾啞人中左手優勢多,另外口吃和斜眼者左手優勢也比較多。右側優勢固然有文化形成上的原因,但其中特別是作為產生左手優勢的重要因素,還有遺傳、進化、習慣和解剖學上的左右差(血液的分布、視覺、重心偏離)或胎兒位置等各種學說,左手優勢者,其右側大腦皮質運動區的機能占優勢,據認為此時語言中樞也是右側優勢。關於猴和類人猿的右側優勢和左側優勢也曾有所研究,但結果是隨動物與研究者的不同而很不一致,總之,似乎沒有顯著的差異。關於視覺或聽覺上的側麵優勢問題,現在還不清楚,僅在關於閉眼的輻肌機能方麵,有些檢查成果。

作用光譜

對於光化學或光生物學的反應係統,每單位時間給與具有一定光量子數(或能量)的單色光時,用光譜來表示的反應速度對波長的依賴關係。也可用引起一定量反應所需要的光量子數的倒數對波長所作的圖來下定義。在求作用光譜的時候,最好在反應量(或速度)與光量子數(或每單位時間的數目)成比例的光強範圍內進行。通過比較作用光譜和反應係統所包含的物質的吸收光譜,可以了解光化學或光生物學過程的機製。譬如,求得了光合成各過程的作用光譜,就知道了葉綠素在光化學過程中起核心作用,同時也知道由其他色素向葉綠素的能量轉移是以高效率發生的,等等。

最終產量恒定定律

在相同的生境條件下,不論最初的密度大小,經過充分時間的生長,單位麵積的同齡植物種群的生物量是恒定的,這稱為最終產量恒定定律。但對葉層尚未鬱閉的低密度或不進行自然稀疏而引起共同死亡的極端的高密度,或在對生長極端不利的生境條件下,此定律不能成立。另外,所謂生物量是指整個植物體而言,而對於植物的特定部分,除去葉重(或葉麵積)一般則不成立。

最適策略

最適策略原是在Game理論中所使用的術語,指使其目的函數最大化的策略。在生物學中,最早是由R.H.M-acArthur和E.R.Rianka(1966)提出的,即關於動物的采食活動中,為了使個體采食效率(單位時間內獲取食餌所得的能量收益對能量支出的比值)變為最高,在何處采獲多少、什麼食物才算最適選擇這一問題。以後將遺傳的適應度等作為目的函數,對於勢力範圍(地盤)的大小、群的大小以及繁殖方式等也廣泛地應用。一般為了在某一條件下達到特定的目的,預先可以考慮幾個設想的策略,其中能達到最高效率的稱為最適策略。常通過數理模型進行探討,假設一個具有相關的所有變數的狀態空間,給與可設定的策略集群,製訂出一個以上的最適基準或適應度函數的方法。在最適化理論中,因為如何確定效率的問題以及在個體理論的觀點上對有的依存關係不易處理,所以留下不少難解之點。

最適曲線

最適曲線是表示溫度與生理活性關係的曲線。當生理現象以化學反應為主而發生時,那麼反應速度的溫度法則在某種程度上是適合的。雖然,與在試管內的酶化學反應有許多類似點,但由於生物體內酶係的複雜性隨溫度變化而變化的水、物質的移動,以及原生質狀態的變化等,則不能按此法則運行。溫度係數Q10(溫度每升高10℃,所增加的反應速度)為2~3的,也隻限於極有限的生理學上的溫度範圍。某種生理現象(例如生長)開始的溫度稱為最低溫度,最旺盛時的溫度稱為最適溫度。其間有相當部分可完全服從上述法則,可是比最適溫度更高的溫度時反而會使生理現象下降,終於達到停止點,這點稱為最高點。表示溫度和生理活性程度關係的這樣的曲線稱為最適曲線。將曲線上的最低、最適、最高三點稱為主要點。在許多生理現象中分別為零度左右、30℃左右、45℃左右。溫度以外的因子,如表示培養液中鹽類濃度等和生理活性程度關係的曲線,當情況與上述例子具有同樣的傾向時,這種曲線同樣稱為最適曲線。

最長的細胞

神經解剖學家發現,在哺乳類動物的神經係統中,有些專管運動功能的神經元(也就是神經細胞),它的突起部分可以長達1米以上。它們的細胞體位於大腦皮層或脊髓灰質中,但它們的突起末端卻可伸到很遠的地方。位於大腦皮質的叫做錐體細胞,這種細胞有個很長的突起叫軸突。軸突是用來傳遞信息的通道,大腦下達的運動指令就是沿著這條線通過腦幹到達脊髓。脊髓中接受大腦皮質下達指令的細胞叫脊髓前角運動神經元,它也有一個很長的軸突,這個軸突穿出錐管,沿著脊神經直達所支配的肌肉,將大腦的運動指令轉變成肌肉運動的信號,肌肉就按大腦的意圖運動。

細胞的結構與功能相一致。大腦皮質到脊髓、脊髓到肌肉的距離都很長,建立距離這麼遠的兩部分之間聯係的神經細胞必然有特定的結構,因而具有那樣長的突起。而且,動物的個體越大,它的運動神經元也就越長。

轉基因器官移植

1995年,英國科學家把人類的DNA注入一隻豬的胚胎中,6個月以後,一隻轉基因小豬在手術台上出生。科學家們希望人的基因使豬的器官能與人類免疫係統相協調,由此解決醫學上日益嚴重的用於器官移植手術的器官短缺。采用豬器官麵臨一些問題,反對動物活體解剖人士和醫學倫理學人士,以各種方式表達反對意見。一家英國公司的轉基因豬家族現在已有200多個成員。這家公司正在做進一步的試驗,讓人類血液在轉基因豬的心髒中流動,據負責這項研究的科學家1994年6月在華盛頓召開的國際異體移植會議上說:“可以完全肯定,轉基因豬的心髒比普通豬的心髒工作情況要好得多,而且免疫排斥的跡象少。但是還不清楚這是否可以導致提高異種移植器官在病人體內的存活率”。

這個技術將不僅是醫學的進展,而且具有可觀的經濟價值。1993年中,美國有2 800人因得不到人類器官移植而死亡。在英國有25%等待接受心髒移植的病人因得不到器官而死亡。隨著器官移植技術的進步,以及現在認為移植器官好處有限的老人和重病人也加入等待的行列,對可供移植的器官將有更大的需求。如果進展順利,這家英國公司計劃在1996年開始人體試驗。另外兩家美國生物技術公司也在做相同的工作,且已開始把轉基因豬的組織移植到靈長類動物身上。

中草藥

許多中草藥在中國已被運用了數千年,近代大量的醫學研究也發現,這些中草藥的療效非常奇異。許多中草藥可刺激人體免疫力、強化對疾病的抵抗力,並有對抗腫瘤、抑製癌症的作用,例如靈芝、人參、黨參、刺五加、黃芪、紅棗、枸杞子、茯苓等。從人體及動物實驗發現,這些中草藥可明顯地提高B細胞及T細胞的功能,可增加紅血球和血紅蛋白的數量,促進人體細胞組織對病毒產生幹擾素,從而抑製腫瘤的形成與生長。

中國的人造血研究和應用

1980年6月19日和6月30日,上海第一醫學院附屬中山醫院分別給兩位病人輸入人造血,患者無任何不良反應,均已康複。這種人造血液是由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和第三軍醫大學經過5年的努力研製成功的,它呈乳白色,無血型之分。任何人均可使用的氟碳人造血,避免了輸血的交叉感染,而且化學性質穩定,可在工廠大量生產,保存期也比血液長。人造血液具有血液的主要性能,它與隻能維持血壓的普通替代血漿不同,其載氧能力約為血液的2倍,在大量失血的情況下輸送這種人造血能維持機體組織的生存,同時還可治療許多疾病。因此,氟碳人造血臨床應用的成功,引起了國際醫學界的普遍重視。但日本和中國目前製造的氟碳人造血尚未具備普通血液那樣輸送養分的功能,有待於進一步的研究和完善。

中國乙肝疫苗

1982年,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病毒所采用基因工程技術研製高純、高效的乙肝疫苗,經過幾年努力,喜獲成功。產量達到每升培養液含乙肝病毒表麵抗原5~7.5毫克的高產細胞係。經檢測,這種細胞係無任何微生物汙染,完全符合世界衛生組織關於應用傳代細胞生產乙肝疫苗的要求。1988年,國家正式批準生產。臨床應用,效果顯著。經86 080例觀察,接種成人、學齡前兒童和新生兒後,抗體陽轉率均在95%以上,母嬰傳播阻斷率在80%~90%;穩定性也很好,在37℃可存放6周,在2~8℃,可存放3年,其質量達到美國同類產品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