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1
Arp複合體
Arp複合體(Arp:Actin Rrelated-protein)是一種能與肌動蛋白結合的蛋白,肌動蛋白則是真核細胞中最豐富的蛋白質。它起到模板的作用,促進肌動蛋白的多聚化。Arp複合體由Arp2,Arp3和其他5種蛋白構成,也寫成Arp2/3複合體。
ADCC效應
ADCC效應中文名稱是“抗體依賴細胞介導的細胞毒性作用”,是指抗原在和抗體結合後,由於帶有了表麵標記,而引發具有細胞毒性作用的細胞的攻擊,進而清除抗原。
當IgG抗體通過Fab段與靶細胞表麵抗原決定簇特異性結合後,其Fc段可與NK細胞表麵FcγRⅢ結合,從而使NK細胞對靶細胞產生非特異性殺傷作用,即ADCC作用。
暗 反 應
暗反應是二氧化碳固定反應,簡稱碳固定反應。在這一反應中,葉綠體利用光反應產生的ATP和NADPH這兩個高能化合物分別作為能源和還原的動力將二氧化碳固定,使之轉變成葡萄糖,由於這一過程不需要光,所以稱為暗反應。碳固定反應開始於葉綠體基質,結束於細胞質基質。
暗反應是光生物學反應,是由光量子為生物色素吸收的時間極短的光反應過程,和為光所激發的色素在暗處引起的一係列暗反應過程所組成的。暗反應是激發分子的熱力學的緩和過程,是電荷的分離、電子的傳遞、磷酸化或短命的中間體形成等多種基本過程。F.F.Blackmann(1905)是最早指出光合成是由光反應和暗反應組成,因此後者也稱為布氏反應。BBB
巴氏滅菌法
巴氏滅菌法亦稱低溫消毒法、冷殺菌法,是一種利用較低的溫度既可殺死病菌又能保持物品中營養物質、風味不變的消毒法。
表型
表型又稱性狀,指個體形態、功能等各方麵的表現,如身高、膚色、血型、酶活力、藥物耐受力乃至性格,等等。
白 細 胞
白細胞,或稱白血球,是血液中一種重要的血細胞。除白血球外,人體血液中還含有紅血球、血小板和血漿。白細胞也通常被稱為免疫細胞。除了血液,白細胞還存在於淋巴係統、脾以及身體的其他組織中。
白細胞是一個龐大的血細胞家族,它們的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是多樣的,但是,它們之間不是相互孤立的,在肌體的防護、免疫和創傷愈治過程中起協同作用。盡管它們是血液中的一類細胞成分,但它們功能的發揮,更多地體現在循環管道外的器官組織中。在功能方麵它們與這些器官組織中的許多細胞成分如巨噬細胞、肥大細胞、成纖維細胞等密切相關。
人體內白細胞總數和各種白細胞占總細胞數的百分比是相對穩定的。正常人每立方毫米的血液中白細胞為5 000~10 000個。各種白細胞的百分比為:中性粒細胞50%~70%;嗜酸性粒細胞1%~4%;嗜堿性粒細胞0~1%;淋巴細胞20%~40%;單核細胞為1%~7%。機體發生炎症或其他疾病都可引起白細胞總數及各種白細胞的百分比發生變化,因此檢查白細胞總數及白細胞分類計數就成為輔助診斷的一種重要方法。
病毒
病毒是一類個體微小,無完整細胞結構,含單一核酸(DNA或RNA)型,必須在活細胞內寄生並複製的非細胞型微生物。
病毒原指一種動物來源的毒素。病毒能增殖、遺傳和演化,因而具有生命最基本的特征。其主要特點是:
(1)含有單一種核酸(DNA或RNA)的基因組和蛋白質外殼,沒有細胞結構;
(2)在感染細胞的同時或稍後釋放其核酸,然後以核酸複製的方式增殖,而不是以二分裂方式增殖;
(3)嚴格的細胞內寄生性。
被膜
被膜是結締組織膜,表麵有間皮細胞被覆。包裹於病毒核衣殼的外側,具有以雙脂層為基礎的膜狀結構物。見於由出芽方式生殖的病毒中,通常外部表麵上排列著小突起狀的結構物。在化學上,它是由受病毒核酸控製的病毒膜蛋白與來自寄主細胞的脂質構成的。被膜的脂質有的是按照被其進行出芽生長的寄主細胞膜的脂質來構成的,有的不按此方式構成。
捕食性真菌
捕食性真菌是寄生在線蟲、變形蟲、輪蟲等小動物上的真菌。它包括形成或不形成捕捉器官的種。狹義的捕食性真菌指能形成捕捉器官或分泌粘性物質的真菌。如捕蟲黴目的無柄黴屬、梗叢黴屬和泡囊蟲黴屬;絲孢目的肋孢屬、隔指孢屬和節叢孢屬;水黴目的輪蟲水黴屬的一些種。壺菌目的囊壺菌屬、根生壺菌屬,蟲黴目的擒蟲黴屬,絲孢目的殺蟲孢屬的一些種不形成任何捕捉器官,而是靠孢子經寄主的口腔感染。
捕食性真菌廣布於有機殘體、糞堆、朽木、土壤或水體中,在苔層下麵特別多。它們在捕捉線蟲時有粘捕和套捕兩種方法,前者又稱化學捕捉法,後者又稱物理捕捉法。粘捕法是靠分泌黏性物質的菌網、菌鈕、菌枝、菌絲和孢子粘捕獵物,例如囊胞頂孢黴形成稠密、黏著的捕食網,橢圓隔指孢形成多黏液的菌鈕、菌絲和孢子。套捕法是靠菌套套捕線蟲,例如絞套節叢孢可形成能收縮的菌套,從而套住線蟲;白指孢形成的菌套不能收縮,它是靠整體進行捕捉的。捕蟲真菌在黏住或套住線蟲以後,與線蟲接觸處便長出一根細小的穿透枝,它穿透線蟲的體壁,在線蟲體內形成侵染球,從侵染球再長出充滿線蟲體腔的營養菌絲,吸收線蟲體液作為養料。
本 地 種
本地種亦稱地方種或鄉土種,指某一地區內原有的,而不是從其他地區遷移或引入的植物種。可為發源於該地區的固有種,如大白菜、大豆等為中國的本地種,也可以是特有種或殘遺種。
白蟻
白蟻有1 700個不同的種類,同螞蟻一樣是群居的社會性昆蟲。它們住在巨大的巢穴裏,那是一種由沙子、動物糞便與唾液混合黏固而成的巢穴。巢穴的形狀取決於建造它的白蟻的種類。
蟻群中最重要的成員是蟻王與蟻後,它們的社會階級分為蟻後、蟻王、兵蟻和工蟻。
由澳大利亞北部的羅盤白蟻建造的楔狀巢穴,高達3.5米。其寬大平坦的兩麵分別對著東麵和西麵,這或許是控製巢內溫度的一種方法。平坦的麵可以吸收早晚太陽的溫熱,而東西朝向則使它不會吸進中午太陽的毒熱。
白 金 環
白金環是鉤取少量微生物的用具。通常是把0.5毫米粗細、7厘米長的白金絲插接在普通玻璃棒的一端,做成白金針,然後從針的一端將之彎曲成直徑1~2毫米的圓環,即為白金環(白金耳)。對載有一定量細菌的白金環稱為標準白金環,另外白金針也用於穿刺培養,且使用時要將其頂端用燈(煤氣燈或酒精燈等)燒紅滅菌。
北方銅魚
北方銅魚屬鯉形目,鯉科,鮈亞科,銅魚屬。俗稱:鴿子魚、沙嘴子、尖嘴水密子、黃頭魚(古名)。體長,粗壯,前端圓筒形,尾柄部高,稍側扁。頭小,稍平扁,頭後背部稍隆起。吻尖而突出,口下位,馬蹄形,略寬。唇較發達,口角處稍遊離。須1對,粗長,末端超過前鰓蓋骨的後緣。鼻孔大於眼徑,眼小。側線鱗55~56個。胸、腹、尾鰭基部具有不規則排列的小鱗片,背、臀鰭基部具鱗鞘。背鰭位於體中央的前部;胸鰭寬長,但不達腹鰭基;尾鰭上葉略長。體輕灰略帶黃色,體側具青紫色斑,腹部銀白色略帶黃,背鰭灰黑色,其他鰭灰黃色。
北方針葉林
北方針葉林亦稱泰加林,分布於北半球高緯度地區,是由鬆、杉類植物形成的森林,長有寒溫地帶性植被。群落結構簡單,樹冠整齊,層次分明,喬木以鬆、雲杉、冷杉、鐵杉和落葉鬆等屬占優勢,多為單優勢種森林。林中典型動物有駝鹿、馴鹿、猞猁、雪兔、鬆鼠、鬆雞等。由於其生長地氣候寒冷,土壤有永凍層,不宜耕作,故自然麵貌保存較好。分布於歐亞大陸和北美大陸北部,分布帶相當寬。在我國主要分布於大興安嶺和阿爾泰山。世界木材產量的一半來源於此林。
北 極 熊
美國俄州托萊多動物園,一頭北極熊每天都在同一條小路上徘徊,休息時總是小心翼翼地將前掌按在同一位置上。研究動物行為的專家認為,這種行為顯示動物感到厭倦和緊張,心情鬱悶。為了舒緩北極熊的情緒,該動物園興建了新的北極館,試圖使北極熊獲得置身北極的感覺。
新館被命名為“親近北極”。館內建有北極風格的溪流和洞穴,擴建了一個4英畝的水池,比原水池大了近30倍,水中遊弋著活魚,使北極熊可發揮自己的本能,嬉戲覓食。動物園哺乳類動物主任弗倫奇說:“野生北極熊本是遊牧一族,但在這裏我們為它們打理一切,它們的手掌無所事事。”
不過,從北極熊遷入新館1個多月來的情況看,它們鬱悶的心情似乎並沒有明顯的緩解。比如3歲大的“馬蒂”,每到傍晚仍然用身體堵住從它的居室通往水池的門,它不喜歡管理員晚上關門。有時它還會在門縫裏塞些東西,試圖讓管理員關不上門。“爭取動物權益組織”的人認為,即使有數英畝大的場地,對北極熊這樣身形巨大、喜歡廣闊冰原而又十分聰明的動物來說還是太小了。
北極果屬
北極果屬落葉小灌木。葉互生,具柄,簇生枝頂,無托葉。頂生短總狀花序,花2~5;萼4~5裂,裂片小;花冠壺形,具4~5小裂片;雄蕊8~10,花藥背部具2附屬物;子房4~5室,每室1胚珠。漿果狀核果,熟時黑色或紅色。
北極果屬有5種,主產亞洲北部、東北部,北美西北部,環北極地區。我國4種,產於東北、西北和西南高山地帶。
半 合 子
雖然具有二組相同的染色體組,但有一個或多個基因是單價的,沒有與之相對應的等位基因,這種合子稱為半合子。例如,果蠅雄體係是由一對不同的XY性染色體所決定的,在雄果蠅中X染色體上的基因在細胞中隻有一套,所以成半合狀態。這時由於隱性基因的作用可以表現出來,所以具有一個白眼基因w的雌果蠅(w/♀)是紅眼,雄果蠅(w/♂)則是白眼。含有這種基因座位的染色體部分發生缺失的染色體在發生交換重組後也同樣呈半合狀態,這時雌果蠅隻帶一個w基因而表現為白眼。
伴性遺傳
伴性遺傳指性染色體上的基因所控製的性狀的遺傳方式,又稱性連鎖(遺傳)或性環連。1910年,摩爾根在無數野生紅眼果蠅中發現了一隻白眼雄蠅。讓這隻白眼雄蠅與野生紅眼雌蠅交配,F1全是紅眼果蠅。讓F1的雌雄個體相互交配,則F2果蠅中有3/4為紅眼,1/4為白眼,但所有白眼果蠅都是雄性的。這表明,白眼這種性狀與性別相連係,祖父的性狀通過母親遺傳給外孫。這種與性別相連的性狀的遺傳方式就是伴性遺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