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聯係”將使你能夠從一個信息源跳到另一個信息源。
未來教師
未來教師的主要任務是:提供麵對麵的指導、監督和小組討論,而不是居高臨下的講課。因為單靠信息技術並不能保證年輕人受到良好的教育。許多技術不一定會得到充分的利用,年輕人可能利用這些技術玩無聊的遊戲甚至蓄意破壞它。沒有教師在身旁指導和鼓勵,大多數學生很難始終專注於某項學習。當信息技術承擔了冗雜的日常事務,使教師們得以抽身從事較富於創造性和趣味性的工作時,他們直接感受到這些技術帶來的好處
但是,用於教育的信息技術也可能威脅到教師的就業機會或他們的特權。1995年,美國緬因大學校長由於提議建一所沒有教授和教學樓的大學而遭到教職員工的激烈抵製,隨後他不得不辭職。按照他的設想,在這樣一所大學,學生們將通過參加雙向式電視教學的方式學習。其他地方的教授也擔心,遠距離教學將產生一個教授教成千上萬學生的後果,從而使大學淘汰大批教授。這種事情將要發生的可能跡象是:緬因大學圖書館學學士學位的所有課程已經由南卡羅來納大學通過衛星途徑提供。
未來學生
就教育而言,信息技術的應用最直接的受益者,毫無疑問是學生。因為他們的學習將更具有自主性和選擇性,更符合他們的需求。未來將出現全球大學,通過計算機網絡、衛星電視和其他先進手段,將許多國家的學生、講師和研究人員聯在一起。學生也許用不著或幾乎不需要進大學校園。信息技術能夠使學生按照自己的進度參加各門課的學習,而且不論何時,隻要他們掌握了要求掌握的材料就可以得到學分。大多數學生寧願跟著一個隻出現在電視屏幕上的充滿活力的講解人學習,也不願跟隨一個就站在他們麵前、說話沉悶無趣幾乎讓人聽不懂的教師學習。信息技術使信息注入學生頭腦這一過程的效率有了提高,使學生有更多時間從事一些對他們的成長可能更重要的活動。計算機網絡將使學生在準備論文時能夠看到成千上萬種書籍、雜誌和報紙。XXX
X.25協議
X.25協議是一個廣泛使用的協議,它由國際電報電話谘詢委員會(CCITT)的一個谘詢委員會國際電聯組織(ITU-T)提出。它允許不同網絡中的計算機通過一台工作在網絡層的中間計算機相互通信。X.25協議標準和OSI的數據鏈路層和物理層相對應。它用在分組交換網絡中,在X.25網絡中有許多中間設備,但是這些中間設備因為需要可能變化很快,因此不好說其中有什麼固定的東西。早期的X.25網絡工作在電話線上,電話線這個介質可靠性不好,因此X.25有一套複雜的差錯處理及重發機製,因此X.25運行的時候速度就不怎麼快了。今天的X.25網絡定義在同步分組模式主機或其它設備和公共數據網絡之間的接口,這個接口實際上是DTE和DCE接口。X.25的優點是經濟實惠安裝容易。X.25的速率可高達56Kbps。X.25的缺點是反複的錯誤檢查過程頗為費時並加長傳輸時間。
信息科學
信息科學是以信息為主要研究對象,以信息的運動規律和應用方法為主要研究內容,以計算機等技術為主要研究工具,以擴展人類的信息功能為主要目標的一門新興的綜合性學科。
信息技術
信息技術是指有關信息的收集、識別、提取、變換、存貯、傳遞、處理、檢索、檢測、分析和利用等的技術。凡涉及到這些過程和技術的工作部門都可稱作信息部門。信息技術能夠延長或擴展人的信息功能。信息技術可能是機械的,也可能是激光的;可能是電子的,也可能是生物的。信息技術主要包括傳感技術,通信技術,計算機技術和縮微技術等。
傳感技術的任務是延長人的感覺器官收集信息的功能;通信技術的任務是延長人的神經係統傳遞信息的功能;計算機技術則是延長人的思維器官處理信息和決策的功能,縮微技術是延長人的記憶器官存貯信息的功能。當然,這種劃分隻是相對的、大致的,沒有截然的界限。如傳感係統裏也有信息的處理和收集,而計算機係統裏既有信息傳遞,也有信息收集的問題。
信息技術與戰爭
通信和雷達、電子計算機等信息技術設備,雖然不具有直接的殺傷破壞作用,但軍隊戰鬥力的發揮與它們息息相關,一旦脫離了它們,軍隊就將成為沒有“五官和神經”的烏合之眾,處於被動挨打的境地。軍事家們指出,在高技術信息戰條件下,殲滅敵人攻城掠地通常不再是戰爭的主要目的,兵力的數量優勢和機械化兵器性能的優劣不再起重要作用,武器裝備的殺敵有生力量功能將逐漸消失。在工業時代,軍隊戰鬥力的基礎是火力殺傷係統;在信息時代,信息將使軍隊戰鬥力產生質的飛躍。從信息係統中蜂擁而出的比特流(信息流)猶如一顆顆威力強大的“彈丸”,成為克敵製勝最重要的因子。這種新型的以“信息為彈”的武器稱為“信息化兵器”。
信息戰
對於“信息戰”,世界各國都在研討,各有不同的定義和內涵。美國國防部曾在1996年4月15日正式批準了信息戰條令《FM100-6》,其中指出,“信息作戰是在現代技術條件下一種全新的作戰方式,它是以奪取決定性軍事優勢為目的,以實施信息獲取、信息管理、信息控製和信息使用為中心,並用於提高己方部隊作戰能力,同時阻止敵方獲得類似能力的一切作戰行動”。從這個定義中,我們不難看出,打信息戰同樣要有部隊,這是基本作戰力量;但這支部隊有別於一般的武裝,而是一支新型的隊伍。它是以爭奪和獲取戰場信息資源,控製和使用作戰信息,全力打擊、摧毀敵方的信息係統,切斷其“信息流”,進而全麵控製戰場的信息空間為主要任務。美軍組建這支隊伍,準備分兩步走:先建設數字化部隊,後建立信息化部隊。
信息化
信息化是指廣泛應用信息技術並達到了“化”的程度。信息技術是指運用信息科學的原理和方法,進行信息獲取、交換、傳輸、處理以及運用信息功能的所有技術的總稱,主要包括電子計算機、通信技術、傳感技術、智能模擬等。
信息化兵器
信息化兵器是實施信息作戰的物質基礎,是信息時代軍事鬥爭的主要技術手段,它的出現是現代信息技術與武器技術相融合的產物,或者說是現代信息技術嵌入武器係統的結果。
信息化兵器的分類
信息化兵器是一個龐大的家族,有各種分類方法。按照是否具有殺傷作用,可分為殺傷性信息化兵器和非殺傷性信息化兵器兩大類;在殺傷性信息化兵器中,通常又可分為硬殺傷性信息化兵器、軟殺傷性信息化兵器,以及兼具軟硬殺傷效能、正在研製發展中的新概念武器。隨著信息戰理論研究的不斷深入和戰爭實踐的檢驗,人們對信息化兵器的認識逐步深化。有些對敵方信息係統和設施能起到直接殺傷、破壞、摧毀或幹擾、弱化和壓製作用的,固然是屬於信息化兵器的範疇,但有些雖然不具備上述功能,卻對爭奪信息的獲取權、控製權和使用權有直接作用,同樣應劃歸信息化兵器之列。
信息高速公路
“信息高速公路”這個名稱來自美國。“信息高速公路”是指在美國的政府、研究機構、大學、企業以及家庭之間,建立可以交流各種信息的大容量、高速率的通信網絡,讓各種各樣的信息在美國四通八達,將每個人都連在一起,並能提供你能想象得出的任何電子通信。其目的是:提供遠距離的銀行業務、教學、購物、納稅、聊天、玩遊戲、電視會議、點播電影、醫療診斷等多種服務,使美國企業能更有效地交流信息,為發展經濟創造有利條件。“信息高速公路”建成後,人們將可以隨時通過它選看當天的電子報刊,而且可以查找已經刊載過的文章和消息。職工不一定要每天趕車去上班,隻需坐到家裏的一台與辦公室聯網的計算機前就可以開始辦公;可以與相關的人“會麵”,“當麵”研究討論問題;還可以召開電視會議,交換文件或是修改圖紙。醫生也可以通過“信息高速公路”為千裏以外的病人看病。人們在家裏看電視也和過去不一樣,不必按規定的播放時間去看電視,可以在任何時間選看你想看的任何節目,不論是電視、電影或是現場錄像都可以隨你選。
“信息高速公路”並不是無所不能的,你仍將需要去商店購物、駕車、拜訪朋友、出去看電影和遊玩,和你現在常做的事沒有什麼兩樣。但是它能使你現在的許多事情變得更容易和更便利。電視會議可以使家庭辦公或電信傳輸變得簡單實用。通知朋友們取消聚會時,不用再挨個兒打電話了,通過電子信箱一下子就解決了問題。“信息高速公路”軟件還能從世界各地報刊中收集你感興趣的題材,電子信箱解決了你頻繁與外國友人聯係,而又怕付不起電話費的問題。
信息與戰爭
通信,過去稱通訊,泛指傳遞音訊、通達信息。它自誕生之日起,便與戰爭結下了不解之緣。無論是冷兵器時代的刀光劍影,還是熱兵器時代的飛機坦克,通信曆來是戰爭指揮者知己知彼的耳目和決勝千裏的神經。
隨著火(炸)藥的問世和內燃機的誕生,人類從農業時代開始跨入工業時代,戰爭也由冷兵器戰爭形態發展到了熱兵器和機械化戰爭形態。以電報、電話的發明為代表的第一次信息技術革命,真正使人類具有了“順風耳”和“千裏眼”。從此,戰爭突破了以密集隊形在有限空間進行的樣式,向超視距、太空間、天地一體化的樣式發展,通信在提高作戰指揮效能中日益發揮出了愈來愈大的作用。
信息傳輸係統的要素
一個完整的信息係統由“信源”、“信道”和“信宿”3部分構成。任何一種信息總有一個發源地和目的地,在信源、信道和信宿3個要素中,信源與信宿可以互相易位。甲、乙雙方打電話,甲方講話時傳出的信息是信源,乙方接收了甲方傳來的信息是信宿;但當乙方根據甲方傳來的信息作出反饋時,乙方就成了信源,甲方接收了乙方反饋的信息,此時就轉變成了信宿,如此反複不已。然而,作為信源與信宿之間流通的橋梁——信道,則是相對不變的。信息是可以流通的,但信息的內容必須通過一定的形式反映出來,這就是“信號”。換句話說,信息是通過一定的信號傳遞的,信號起著信息載體的作用。信源發出信息時,一般是以某種信號表現出來,有以電信號為載體的,如有線電通信、無線電通信等,有以光信號為載體的,如無線光通信(大氣激光通信)、有線光通信(光導纖維通信)等。同樣一條信息可以用語言的方式表達(如用電話傳遞信息),也可以用字符(字母、數字和符號的統稱)、圖像的方式表達(如用電報機、傳真機傳遞信息),還可以轉換成電子計算機代碼等。此外,信源送出的信息可以壓縮在很短時間內快速傳遞,也可以縮小到很小的空間範圍內先儲存起來。
係統分析
係統分析是傳統軟件工程生命周期裏的一個環節,亦即:分析→設計→開發→測試,當然,整個過程會有迭代和變更,但仍遵循著這樣的順序。
係統分析要解決的是“軟件做什麼”的問題。至於“軟件怎麼做”的問題,則應該交給軟件設計師和程序員。當係統分析把軟件功能確定無誤時,整個軟件過程才有良好的開端。
係統維護
為了清除係統運行中發生的故障和錯誤,軟、硬件維護人員要對係統進行必要的修改與完善;為了使係統適應用戶環境的變化,滿足新提出的需要,也要對原係統做些局部的更新,這些工作稱為係統維護。
係統維護的任務是改正軟件係統在使用過程中發現的隱含錯誤,擴充在使用過程中用戶提出的新的功能及性能要求,其目的是維護軟件係統的“正常運作”。這階段的文檔是軟件問題報告和軟件修改報告,它記錄發現軟件錯誤的情況以及修改軟件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