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功成身退,中華富商第一人:範蠡1(1 / 3)

一、功成身退,中華富商第一人:範蠡1

1範蠡事略:智慧人生

範蠡,字少伯,楚國人。春秋末期政治家和大商人。出身於“衰賤”家庭。初為楚國名士,文種為楚宛令時,二人相交為友。後他們認為楚非貴族不得仕,政治黑暗,乃一同入越,任大夫,與文種同事越王。越王常與範蠡談論治國之策。勾踐即位,與吳作戰,擊敗吳軍,箭傷吳王。吳王死時,叮囑其子夫差報仇。吳王夫差即位,操練軍隊,日思報複越國。勾踐得知後,不聽範蠡勸諫,遂先發製人,主動征伐吳國,被吳打敗。戰敗後,勾踐聽從範蠡之計,派大夫文種赴吳求和,並以美女、珍寶密賄吳國太宰,使吳王赦免越王,勾踐夫妻入吳為質。範蠡伴越王赴吳為人質,替君分辱,小心行事,麻痹夫差,使君臣得以回越。回越後,他輔佐越王勾踐,刻苦圖強,臥薪嚐膽。越王聽從他的建議,勾踐夫婦親自耕種、織布,禮賢下士,賑濟貧苦,吊慰死者,終使越國大治。越國富強後,勾踐多次欲攻伐吳,範蠡均以勸阻,待吳王聽信讒言殺掉忠臣伍子胥、國力衰敗時,範蠡方揮師攻吳,滅吳國,助越王深謀20餘年,報會稽之恥,拜上將軍。後又助勾踐揮兵北進,會盟諸侯,使越王勾踐遂成霸業。

此後,範蠡認為大名之下,難以久居,且勾踐為人,可與共患難,難與共安樂,向越王勾踐請辭不許,遂留下書信,乘舟出海逃至齊國,改姓名鴟夷子皮,開荒種田,引海水煮鹽,治產數千萬。齊人聞知其賢,任為相。他則感歎:“居家則至千金,居官則至卿相,這都為世人所得意之事。但久受尊名,不祥啊!”乃棄官,盡散其家財,隱居陶地(今山東定陶西北),自號陶朱公,專事經商,致資累巨萬。卒於陶。他生前還曾著有《養魚經》,是世界上最早的養魚文獻。(《國語》、《史記》均有記載)

在中國的經濟思想史上,範蠡是商人心中崇拜的偶像,他的言論成為商人們尊奉的信條,人們把經商事業稱為“陶朱事業”,把世代經商為業或買賣公道稱為“陶朱遺風”。清代我國三大版畫產地之一的天津楊柳青年畫中有“文財神陶朱公”,蘇州有“陶朱公種竹養魚致富千倍利”的年畫,人們把商代之比幹、春秋之範蠡、三國之關羽並稱為“三大財神”,乃取比幹之忠誠、範蠡之智慧、關羽之仁義,認為這是經商致富的訣竅所在。範蠡的“經濟循環論”、“積著之理”、“待乏原則”、“平糶齊物價格理論”,至今仍閃耀著先秦經濟學說的熠熠光彩。2400多年前就有如此鞭辟入裏的精當理論,範蠡被尊稱為“商祖”、“商聖”的確是當之無愧的。

範蠡是中華民族的優秀人物之一,他的許多觀點和實踐對於今天仍有積極的借鑒作用和參考價值。在這裏,僅就他的外交思想、經濟思想及民本思想進行梳理和研究。

範蠡經濟思想的出發點就是要遵循經濟發展規律,因時製宜,不能墨守成規,固步自封。他認為物價貴賤的變化,是由於供求關係的變化而造成的,因此,他主張糧價低賤時由政府收購,昂貴時由政府以平價售出,以免影響生產者和消費者的利益。同時他主張發展商業,主張農林牧副漁全麵發展,認為農業收成的好壞關乎農民利益和商品價格,乃至社會的安定和混亂,甚至影響到國家的強盛衰敗。另外,他主張仁義經商,造福社會和人民。2400多年前的奴隸社會裏,他具有這樣比較進步而成熟的經濟頭腦和舉措,的確是難能可貴的。這和我們今天的“宏觀調控”,關心“三農”問題頗有許多相同之處。今天,在經濟建設大潮中,學習他的經濟思想和創業精神,對於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設,將會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

再如他的民本思想。範蠡始終“以民為本”,認為“天地之間,人最為貴”。他多次對越王勾踐說:“知保人之身者,可以王天下;不知保人之身,失天下者也。”他始終把自己擺放在平民地位,時刻想到應為人民大眾謀求利益。從政時殫精竭慮,為國為民嘔心瀝血,建立功勳;當平民時自食其力,辛勤勞作;經商時又信守合同,講究職業道德;致富後又散其資金,幫助解決貧困人民的生活問題,這種民本思想與我們的“為人民服務”和“公仆意識”十分相似,他的民本思想確實值得今天的從政者和經商者乃至一切工作者、勞動者讚揚和學習。

2結交文種,佐越滅吳

範蠡年輕時頗有才學,狂放不羈。當時在宛邑任宛令的文種,聞聽範蠡的名氣,派小吏代己登門拜會,範卻避而不見,小吏回來後不滿地說:“範蠡是國中狂人,向來這等傲慢無禮。”文種笑道:“我聽說有傑出才能的士人,都會被人看作佯狂;胸懷獨到見解的人,也常會受到他人的毀謗,這是因為你們普通人無法理解他們。”於是文種親自驅車去看望範蠡。範蠡起初依舊避開,後得知文種是獨自駕車來的,深感其意誠,便向兄嫂借了衣冠,穿戴整齊地出來見文種。兩人一見如故,談得十分投機,從此結成至交。

範蠡根據自己平時對天下大勢的觀察和分析研究,告訴文種,中原文化在南移,繼長江中遊楚國一帶逐步得到發展之後,下一步將是長江下遊地區開始進入先進的行列。他約文種一同東下,到長江下遊地區這個充滿希望的地方尋找機會幹一番大事業。文種覺得他的預見很有道理,欣然應允,很快辭去官職,與他一道沿江東下。兩人先來到吳國,欲輔佐吳王夫差,但得不到夫差的重視,於是離開吳國繼續南行,到達越國都城會稽(今浙江紹興)。

當時的越國是一個經濟、文化都比較落後的小國,到處都是未開墾的荒地。越王勾踐很賞識範蠡和文種,很快封他們為大夫。勾踐經常找範蠡談軍國大事,要他出謀劃策,範蠡則知無不言,盡心謀劃。由於他具有豐富的政治、軍事、經濟、天文、地理等方麵的知識,並明察天下大勢,所以成了勾踐的主要謀臣。君臣相得,同心協力,越國很快在各個方麵都有了起色。

勾踐繼位3年之後,聽說吳王夫差正積極練兵,準備報當年吳越之戰,吳王闔閭負傷致死之仇。勾踐為防越國受攻擊,打算先發製人,攻打吳國。範蠡看出勾踐有些驕盈自滿,認為越國實力不足,發動戰爭勢必失敗,於是極力勸阻勾踐,說此時興兵,天時、人事都對越國不利,是“逆於天而不和於人”。勾踐不聽,範蠡再諫。勾踐麵露不悅地說,“勿庸再言,吾意已決”,接著興兵伐吳。周敬王二十六年(公元前494年),吳、越兩軍大戰於夫椒(太湖一山名),越軍果然大敗。

勾踐帶領5000殘兵退守會稽,被夫差率領的吳軍團團包圍。勾踐急忙召文種等大臣謀劃對策,並對範蠡說:“我沒有聽從你的忠告,以致於此。現在該怎麼辦呢?”範蠡回答:“事到如今,隻有卑辭尊禮,獻上金玉美女向吳王求和了。”勾踐這次依從了範蠡的建議,派文種向夫差求和。夫差起初不肯與和,文種便用美女珍玩賄賂吳太宰伯嚭,請他幫助遊說夫差。後來夫差同意受降,但條件是勾踐要親自來吳國充當人質。

勾踐赴吳國之前,想讓範蠡為相留守越國。範蠡推辭說:“治理國家,督率百姓,我不如文種;指揮打仗,當機立斷,文種不如我。”勾踐接受了範蠡的意見,留下文種守越國,帶範蠡同去吳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