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詹姆士說過:“人類本質裏最深遠的驅動力是——希望具有重要性。人類本質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得到他人的肯定。”
現實生活中有些人之所以會出現交際的障礙,就是因為他們不懂得或者忘記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則——讓他人感覺到自己重要。他們喜歡自我表現,誇大吹噓自己。一旦事情成功了,他們首先表現出的就是自己有多麼大的功勞,做出了多麼大的貢獻。這樣不就是向他人表明:你們確實不太重要嗎?無形之中,他們傷害了別人。有一天,我在紐約第三十二街和第八道交口處的郵局裏排隊等候寄一封掛號信。那位櫃台後麵的工作員顯然對工作感到不耐煩——秤重、拿郵票、找零錢、寫收據一年複一年都是同樣單調的工作。所以我對自己說:“我要讓那位辦事員喜歡我。而要讓他喜歡,我就必須說些好話——不是關於我自己,而應該是有關他的。”我又自問:“他又有什麼值得讓我稱讚一番的呢?”有時,這實在是個難題,尤其是對方是一個陌生人時。可是,稱讚眼前的這位職員似乎並不讓我感到為難,我馬上找出可以稱讚他的地方了。
當他給我的信件稱重時,我非常熱切地對他說:“我真希望能夠有你這樣的頭發。”
他抬起了頭,半驚訝地看著我,臉上露出微笑,“啊,它已經不像以前那麼好啦!”他謙虛地回答。我告訴他,雖然它可能已沒有原來的美觀,但仍然狀況極佳。他非常高興,和我談了一會兒,最後說道:“很多人都稱讚我的頭發。”
我敢保證這位先生出去吃午飯的時候,一定步履生風;晚上回家的時候,一定會將這件事告訴太太,也一定會照著鏡子跟自己說:“這頭發是多麼漂亮!”
有一次我演講的時候提起這件事,事後有人問我:“你想從那個人身上得到什麼?”
我想從那個人身上得到什麼?我想從那個人身上得到什麼!
如果我們真是這麼自私,一旦沒有從他人身上得到什麼好處,就不對他人表示一點讚賞或者表達一點真誠的感謝一如果我們的靈魂比野生的酸蘋果大不了多少,我們的心靈就會變得多麼貧乏。
不錯,我是希望從那位先生身上得到一點東西。但那東西是沒有價的,並且我已經得到了。我得到了幫助人的快樂,這種感覺會在事過境遷之後,永遠存在我的記憶裏。
人類行為有個極為重要的法則,這一法則就是一時刻讓別人感到重要。如果我們遵從這一法則,大概就不會惹來什麼麻煩,而且可以得到很多友誼和永恒的快樂。但是,如果我們破壞了這個法則,就難免後患無窮。我們在前麵提過著名哲學家約翰·杜威所說的:“人類本質裏最深遠的驅動力就是——希望具有重要性。”一還有哈佛著名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說的:“人類本質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得到他人的肯定。”我也曾經指出,就是這種需求使得人類區別於其他動物;也正是這種需求,產生了豐富的人類文化。
幾千年以來,許多哲學家曾就這個問題深刻的思量過。而他們得出的結論隻有一個,這一法則並不新穎,可以說和曆史一樣的陳舊了。2500年前,索羅亞斯特在波斯用這個原則教導他的門徒;2400年前,中國的孔子也這麼諄諄勸導他的門生;2500年前,道教的始祖老子在函穀關也曾經這麼說過;基督降生的前500年,佛陀已在神聖的恒河邊教誨眾生;甚至印度教的經典也這麼記載著……這大概是世上最重要的法則:“你要別人怎麼對待你,就得先怎樣對待別人。”
你希望得到朋友的認可,需要別人知道你的價值;你希望在自己的生活世界裏有種深具重要性的感覺。你不喜歡廉價、言不由衷的恭維,而渴望出自真誠的讚美。你喜歡友人正像查理·夏布所說:“真誠、慷慨地讚美他人。”我們全都喜歡那樣。
所以,讓我們衷心地遵循這一永恒的定律——你希望別人怎樣對待你自己,那你就應該怎樣對待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