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八五章 結束戰爭(六)(1 / 2)

一轉眼,台灣海峽之戰己經過去了10,雖然這時戰爭停止了,但參戰各方的行動卻沒有停下來,鬥爭從來都不限於在戰場上,因此在這段時間裏,也連續發生了不少的事情。

首先當然是英法兩國拉隴清廷,全麵終斷和華東政府的貿易往來,企圖徹底斷絕華東政府的物資來源。但清廷經過了認真的討論之後,婉言謝絕了英法兩國的這個提議。負責和英法兩國交涉此事的袁世凱直接告訴兩國公使,現在清廷沒有能力完成對華東政府的貿易封鎖,而且華東政府的【七日談】係列文章,己經引發了輿論對清廷的不利,如果淸廷還要強行終斷和華東政府的貿易往來,隻會讓清廷在輿論上更為被動,甚致影響到清廷的統治,因此隻能拒絕英法兩國提議。

對清廷的態度,英法兩國當然是相當的失望,但也沒有其他辦法,畢競清廷還是一個獨立政府,有自己的決斷能力,英法兩國也不能強逼著清廷去做,隻能自認失敗。

不過英法兩國很快又扳回來一局,荷蘭拒絕諒國的調停建議。

這個結果讓德國都覺得相當意外,因為德國認為荷蘭現在根本就無牌可出了,德國願意調停,荷蘭應該是求之不得,並且對德國感激涕零才對。那知荷蘭政府協商之後,向德國表示暫時還沒有和華東政府談判講和的計劃,婉言謝絕諒國的調停建議。反而是在三後,英法日俄荷五國發表了一份聯合聲明,示表雖然遠征軍失敗了,但參與遠征軍的五國並不打算對華東政府妥協,並且將會采取一切手段,和華東政府對抗到底,不排除再次組建遠征軍,重新發動戰爭。

原來荷蘭和德國的關係雖然比較好,但一直也對德國有很深的防範心理,因為德荷兩國相鄰,但國力相差懸殊,荷蘭自然要搞好與德國的關係,同時也會防著一手。這一次荷蘭就十分清楚,德國在這個時候出麵調停,恐怕是沒安好心,不僅現在和華東政府談判,會付出巨大的代價,恐怕是連德國都不好打發。

當然,現在荷蘭確實是沒什麼牌可打,政府也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因此雖然明知德國的調停是一個坑,也要跳進去,但就在這時,英法兩國向荷蘭提出,在這個時候,參與遠征軍的五國應該聯合起來,以一個整體來應對華東政府,任何一國都不應該單獨行動,隻有這樣才能為五國與華東政府的談判中爭取到較好的條件。

於是荷蘭政府又生出一絲僥幸心理,認為既然有英法兩國帶頭,不妨試一試,也許真能夠讓自己少付出一點代價,這才婉言謝絕諒國,隨後又與英法日俄4國聯合發表不妥協的聲明,當然這主要是表達五國強硬的態度,在後麵的博弈中,爭取一點主動,也為自己增加下一步談判的籌碼。其實誰都知道,再組建一支遠征軍,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看到了五國發出的聲明,華東政府到並不意外,因為舊時空的經驗告訴穿越者,帝國主義都是不見棺材不流血的主,能夠乍忽一下,就決不會輕易妥易,當然華東政府也早有應對之策,因此一方麵和德國溝通,請德國稍安勿燥,早晚還是需要德國的調停,另一方麵也開始進行再次開戰的準備。

那知還沒兩,美國向華東政府傳達英法兩國的希望談判的想法,英法兩國向華東政府提出的條件是,承認華東政府是正式國家,建立國與國之間的外交關係;承認華東政府占據東三省的事實;承認華東政府占據上海的事實,沒收的英法資產不予追究;不再支持日俄兩國繼續戰爭,並促使日俄兩國和華東政府談判,接受華東政府的賠款條件;華東政府不向英法兩國索取賠款,殖民地;華東政府開放長江封鎖,並保障英法兩國的利益。

原來英法兩國的表麵雖然強硬,其實兩國政府都承受著相當大的壓力,由其是英國,一下子損失了14艘戰列艦,加上納土納群島海戰,總計損失了18艘戰列艦,占英國戰列艦總數的1/3強,雖然英國不算是元氣大傷,但這一下也足以讓英國疼好幾年的,因此英國的各媒體幾乎無一例外的對政府、國會、海軍部等口誅筆伐,在倫郭、曼徹斯特、利物浦等地,相繼發生了10餘起抗議政府、抗議海軍的遊行,反對黨也趁機落井下石,幾乎每都在國會裏強烈的評擊現政府。

法國的損失雖然比英國,但法國海軍的規模也要比英國海軍得多,因此法國現政府承受的壓力也一點也不比英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