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一五章 皇帝與太後〔上〕(1 / 2)

光緒到是並不以為意,道:“秦錚,這一次拳匪為禍,庚子國變,列強競相欺中華,使朝廷蒙塵,我大清幾遭滅頂之禍,幸好是你們適時回歸中華,才力挽大廈於將傾之際,其功大矣,實為我大清之幸,才能有你們這樣的忠義之士回歸。”

秦錚聽了,欠了欠身,道:“皇上過獎了,我們隻是適逢其時而己。何況我們本是華夏後裔,自當為中華而盡力。”

聽了秦錚的話,光緒的心裏不禁微有些失望,因為他剛才的那一番話,以封建王朝的立場來,是相當高規格的讚譽了,如果是在清廷,受到這種讚譽的官員就應該做出一付感激涕零的樣子,甚致是跪伏於地,叩首不己,大表自己對朝廷的忠心。結果秦錚就這麼簡單的一句話就草草的帶過去了。

不過光緒也想到海外華人久居海外,對中華的禮儀不甚了解,因此沒有做出自己希望的表態也就在情理之中,自己也不應過於計較。於是光緒又道:“其實以你們的功績,就是進入軍機,執掌朝政也並不為過,隻做一個的山東巡撫,確實是大材用了,不過現在朝廷尚在蒙難之中,讓你們出任山東巡撫,仍是權宜之計,等朝廷回京之後,必將奮發圖強,勵精求治,那麼你們也必有用武之地,因此還望你們在山東勤於地方政務,不可懈怠,以待時機,不可辜負朕之所望。”

光緒知道慈禧是肯定會派人偷聽自己和秦錚的對話,因此對秦錚的話都是經過了詳細的考究,達到既可以施恩於海外華人,又不會觸及到慈禧底線的目地。

不過秦錚的回答再一次讓光緖失望,秦錚道:“皇上太過獎了,其實我們能夠做到一個山東巡撫,讓族人有一個安身立足之地,就己經很滿意了,其他的並不作奢望。”

連續兩次試探,都沒有得到滿意的答案,光緒也不禁有些沉不住氣了,又道:“經此一難之後,我大清到了非奮發圖強不可之地步,你們久據海外,並熟知西洋諸國之法,不知我大清當行何法以自強。”

秦錚看著光緒,道:“皇上是想再施變法革新之舉嗎?”

光緒沒有答複,隻是微微點頭,因為“變法”兩個字在慈禧麵前是一個禁詞,因此剛才光緒隻敢一些什麼奮發圖強,勵精求治,自強等詞。

其實秦錚並不是不明白光緒的用意,不過穿越集團是絕不可能介入到帝後的紛爭當中,更不可能支持光緒,因為無論是慈禧還是光緒,都是穿越集團要推翻的對像,不過光緒畢竟是一個令人同情的人,因此秦錚也不想騙他,更不想讓光緒對穿越集團抱以不切實際的幻想,於是秦錚道:“變法之事,關係重大,需全盤深思熟慮,謀定而後動,我們初回中華,時日尚短,對當前中國國情民情了解不多,因此不敢妄言,不過西洋諸國,與我中國國情有異,其法隻可借鑒而不可照搬。”

秦錚的這個答複顯然是不能讓光緒滿意的,但也不能秦錚的答案不對,因此苦笑了一聲,道:“當今之際,我大清己是不變法不足以救國,朕不欲做亡國之君,隻可惜身邊卻無可用之人,因此還望你們能夠為朕之股肱,使大清中興富強,你們也能流芳千古,名垂青史,不枉歸國一場。”

秦錚聽了以後,就知道光緒現在還沒有放棄幻想,於是道:“我們在海外時,也曾聽在數年以前,大清曾有一次變法革新之舉,當時皇上啟用的是康有為,梁啟超師徒,主持變法之事。”

康有為,梁啟超這兩個名字,在慈禧麵前也是禁忌,不過光緒心裏想著,這是秦錚出來的,不是自己,因淬零頭,又向門外偷看了一眼,道:“確有此事,不知你們以為如何。”

秦錚沉聲道:“如果皇上以為變法革新,就是康梁所行之事,那便大錯特錯了,康粱之輩,誌大而才疏,即不知中,亦不知外,所行變革之事,全是胡鬧之舉。”

光緒也不禁有些愕然,道:“何以見的?”

秦錚道:“康梁變法,計104,卻下變革令280餘條,涉及政務、經濟、文化、外交、軍事各個方麵,事先既無考查論證,製定嚴密計劃;途中又全無章法,,不得要務既無重點,又無條理,如此行事,豈有不亂之理。變法革新,何其重大之舉,自古中國行變法事,鮮有成者,可知其艱難,因此非萬分謹慎,全盤深思熟慮,謀定而後動而不可行,何況我中國地域廣擴,人口眾多,各地風俗、習慣、民心勻不相同,千頭萬緒,亂如麻絲,牽一發而動全身,豈能隨性亂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