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八五章 清廷朝議(下)(1 / 2)

世續道:“張大人,不是還有英法兩國支持我們嗎?英法謀今世界首強、次強,海外華人再強,總也強不過英法兩國吧。又何必懼怕海外華人呢?”

張之洞歎了一口氣,心裏想著就這樣的見識,還當軍機大臣,不過世續總比鐵良、良弼強些,不會什麼事都和漢臣對著幹,因此還是耐心的解釋道:“西洋諸國皆不可信賴,英國與日本,法國與俄國皆有同盟之約,此舉分明是為助自己的盟國,而讓我大清去與海外華人為敵,不安好心,我們豈可上當。”

良弼有些不服氣,道:“張大人之言,分明就是懼海外華人如虎,如此退讓,隻會足漲海外華人之氣焰,海外華人所有今日之勢,就在朝廷往日過於縱容,太後、皇上切不可聽信他的饞言。”

張之洞也怒道:“照你們的之意,是將朝廷孤注一擲,國家大事豈能如此兒戲?”

良弼正要話,隻聽一個太監進來報道:“稟太後、皇上,外麵有袁世凱袁大人候旨,有重要軍情要麵稟太後、皇上。”

光緒也有些意外,因為袁世凱應是明才能回京,怎麼今就回來了,難到是真的有重要的軍情嗎?光緒看了慈禧一眼,見慈禧微點頭,更道:“宣袁世凱進見。”

時間不長,袁世凱從殿外走來,行完禮之後道:“稟太後、皇上,臣昨日收到河北告急,發生民變、邯鄲、冀州、大名三州失守,臣不敢隱瞞,才急趕回北京報與太後、皇上。”

聽了袁世凱的話之後,滿朝的大臣都是一片震驚,雖然邯鄲、冀州、大名都在河北省的南方,離北京還遠,但畢競還是在河北省的境內,而且是在河北的景廷賓、趙三多等義和團餘眾起義之後,河北發生的第一次民變事件。

其實現在誰都知道盤居在河南、湖北一帶的匪賊其實就是華東政府的一個分支,隻是他們並沒有向河北境內擴張,而且主要是在鄉村之間活動,極少攻占縣城,似乎也沒有太大的威脅,因此也就都裝作沒看見,其實現在河湖根據地控製的實際地區己經達到了河南、湖北兩省的近一半,單以控製的領土區域而言,己經超過了山東。

現在這夥匪賊終於向河北下手了。而這個時候大多數人也都明白過來,這是華東政府在向清廷發出了最嚴厲的警告。如果清廷執意要出兵東北,那麼華東政府就會在河北擴張。

張之洞立刻道:“太後、皇上,攘外必先安內,如今河北民變,切不可坐視不理,出兵關外之事,還是暫作罷論吧。”

這時慈禧道:“好吧,關外的事情就先放到一邊,你們且河北民變的事情應該怎麼辦呢?張之洞,你覺得該怎麼辦好呢?”

張之洞遲疑了一下,道:“臣以為應當派人和海外華人交涉,或可勸退海外華人。” 張之洞很明白,華東政府這麼做隻是為了警告清廷,還不會和清廷翻臉,畢竟現在華東政府的重心在遼東。因此隻要清廷保證出兵東北,華東政府就會收手,甚致是將己奪的三個州府讓出來,張之洞還是有相當的信心。

慈禧“哼”了一聲,道:“袁世凱,你認為呢?”

袁世凱道:“回稟太後,依臣之見,是可忍,孰不可忍,海外華人如此猖獗,朝廷不可再忍氣吞聲,當舉兵征之,平定民亂,收複三州。”

饒是慈禧一直不動聲色,這時也不由得大吃了一驚,其實慈禧是相當惱火的,這幾年前她可以對華東政府再三忍讓,卻沒想到華東政府竟然得寸進尺,這次居然名目張膽的武力威脅自己,不過慈禧也知道張之洞的建議確實是最可行的辦法,隻是心裏總覺得有些不舒服。但袁世凱在對待海外華饒態度也一直是以忍讓為主,沒想到這次居然提出這麼激進的建議來。

慈禧還沒有發話,光緒己道:“袁世凱,朝廷出兵平亂,可行嗎?”

袁世凱道:“當然可行,海外華人出兵關外還可以是收複國土,或可哄騙一時,朝廷出兵關外也難免有所誹議,但海外華人縱容部眾在關內作亂,則是罪不容赦,朝廷出兵討之,名正言順;而且現在海外華人正在遼東與日、俄作戰,自然無瑕顧忌關內,朝廷出兵平叛,當勢如破竹,何況朝廷練兵數年,正為此時所用,臣不材願領軍出征,平定叛亂,以振我大清之威,以報朝廷之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