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章 安置營(九)(1 / 2)

自從華東**派遣人員進入江蘇、安徽等省救災以後,就開足了各種宣傳機器,對救災進行大力的宣傳,一方麵突出華東**的仁政愛民形像;一方麵也著力的貶底清廷。

華東**開辦的各大報紙也都紛紛響應,在報紙上開避專欄,發行特刊,廣泛而詳細的報導災區的情況,以及華東**救災工作的進展。由其以上海地區的報紙反應最為熱烈,因為災情本身就有極有新聞價值,而且這裏麵還有華東**大撕清廷的精采大戲。

雖然現在上海是華東**的地盤,但仍然是中國目前經濟最發達、現代化程度最高的地區,也是最大的對外港口,盡管在失去上海之後,英法等國刻意的加強了廣州的港口作用,將部份商品的進出口渠道由上海轉移到廣州,但上海兼有海河兩重航閱優勢,本身又是位中國南北的中部地區,幅射麵廣,而且這時的廣東地區並沒有形成集團優勢,因此廣州的地理、經濟優勢遠不能與上海相比的。

而且華東**占領上海以後,一方麵繼承了外國市政管理高效、現代的優點;另一方麵又充份調度了中國饒生產積極性,並廣泛發展對外貿易,不僅完全填補了英法等國撤出的空缺,而且還有進一步的擴大,因為華東**本身,就有極大的進出口量,因此上海的經濟、工業又有了進一步的發展。

盡管華東**己經明確宣布了推翻清廷的政治綱領,但和長江中下遊的沿岸地區的經濟聯係並未衰弱,而且還有進一步的加強,這一方麵是華東**本身對長江中下遊的沿岸地區有巨額的采購,另一方麵華東**控製了上海海關之後,對出口的中國商品也有一定的保護措施,對進口商品也有一些限製,保護民族資本,長江中下遊的沿岸地區的商人都從中受益,而商人有受益長江中下遊沿岸各省的督撫道台等大員們自然也都是利益均沾。

同時現在華東**己經占據了河南省,幾乎己經截斷清廷的南北交通,雖然華東**未沒有阻止清廷的人員來往,但清廷的南北的信息傳遞已大大降低,主要是靠電報溝通,而沒有朝廷直接監督,長江中下遊沿岸各省的督撫道台等大員們自然對商人們和上海的經濟來往睜一眼閉一眼,甚致是大方便之門,畢竟沒人和錢過不去。

當然賺錢還是其次的,關建是督撫道台等大員們都是明白人,現在的大勢誰都看得清楚,華東**取清廷而代之己是板上釘釘的事,隻看華東**何時動手,這些督撫道台等大員們可都沒有為大清盡忠的想法,因此通過商人和華東**保持一定的聯係,也是為自已留一條後路。這次華東**進入江蘇、安徽救災能夠如此順利,基本沒有遇到什麼阻礙,這也是原因之一。

而這一來帶來的另一個後果就是,上海發行的報紙可以幅射到長江中下遊沿岸的各省,因為無論是督撫道台等大員們,還是商人,都需要通過報紙了解華東**的政策走向。

上海原本是中國傳媒業最發達的地區,各種報紙雜誌多達上百家,而且有租界的庇佑,話也沒有多少顧忌,不過其中也是魚目混珠,良莠不齊,而且整體的發行量也不高,有的報紙隻有幾百份的發量,完全靠經營者自掏腰包維持。而華東**占領上海之後,對傳媒界進行了整頓,製定了【新聞出版條例】,關閉了大量不合格的報社、雜誌社,同時又開辦了幾家上海的地方報社、雜誌社,另外也有一些元老看到辦報辦雜誌有利可圖,也參與進來,現在上海地區共計有報紙雜誌43家,其中報紙32份,雜誌11本,而外資報紙12份,雜誌3本;中資報紙20份,雜誌8本。同時也出現了專業雜誌,比如有一家雜誌就是以專門介紹武器、軍事為主。

雖然報紙雜誌少了,但質量卻上去了,而且競爭也少,同時市場也擴大了,加上華東**帶來的新觀念,如廣告,因此各家報社、雜誌社的收入也大幅增加,呈現繁榮的景像。

這些救災的報導在長江中下遊的沿岸地區發行之後,自然引起了極大的反響,並且在華東**的有意引導下,對華東**也是一片讚揚之聲,雖然也有少量反對、詆毀、指責的聲音,但很快就被讚揚聲給淹沒了。當然這也是很正常的,畢竟華東**的救災行動在道義上己經占據了致高點,而清廷在這次自然災害中基本毫無作為,這在無形中也是對華東**的助攻。